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薛宝海 《视听界》2013,(6):126-126
9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广东接到毕福剑的电话:“明天我在央视节目推介会上采访冯小刚,你帮我想想怎么跟冯小刚交流。”我的撰稿思路是.抓住两个关键词:冯小刚,春晚。“冯小刚”的呈现就是他的几部电影片名,也就是说,用冯小刚的电影名字来套用他跟春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我不当贺岁片的奴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在京上映后,期待已久的观众开始重返影院,各大影院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疲软的电影市场再次出现生机和活力。 虽然业界对冯小刚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电影院里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颁给冯小刚的最高奖项。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再次满足了影迷的心理预期。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喜欢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拍的片子为什么具有票房号召力?  相似文献   

3.
李宽 《东南传播》2016,(4):22-24
冯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谢培  王迅 《新闻天地》2010,(9):47-47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无论是“催泪弹”也好,“伪灾难大片”也罢,“电视剧电影”也成,但它绝对是2010年最大的电影赢家。3天破亿、4天1.7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截至本刊发稿,这部以1976年大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命名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6亿——这也刷新了冯小刚和整个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  相似文献   

5.
《功夫》的强势出现.使张艺谋作品不再是中国“高品质电影”的惟一选择.长期挑战“谋记”电影威权,却始终缺乏精神感召力的内地“平民导演”冯小刚.终于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盟者。  相似文献   

6.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3,(17):80-80
可能是受“铁哥们”王朔的影响和启发,冯小刚越来越热衷于“炮轰”同行,而且轰炸的还都是重量级人物。 这次被冯小刚不屑的对象是王家卫,他在为宣传新书《我把青春献给你》而接受专访时表示,在所有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是中国有数的几个从来不让投资方失望的导演,他的新片《天下无贼》上映仅8天就收得5000多万的票房。 其实这些年每一次看冯小刚的电影都觉得他在进步,特别是在电影技术上。令人完全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竟然有 600 多个特效镜头,这种将偷盗  相似文献   

9.
党君 《东南传播》2010,(4):94-97
冯小刚贺岁喜剧电影一直以来都高居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首。本文运用叙事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冯小刚七部贺岁喜剧的情节及语言、演员及角色、投入产出及广告等方面变化的分析,指出冯小刚贺岁喜剧有正剧化和大投资、大制作的倾向。外部压力和冯小刚对电影的追求、电影市场的要求和观众的期待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茬最近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爱开炮的冯小刚导演重开火力,对准了非特定的人群——观众.他直言: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少大导演都抨击过“观众不行”.张艺谋说,知识分子圈子里有些人,永远是板着面孔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非要挑肥拣瘦,非要琢磨出什么东西.陈凯歌对电影《无极》寄予厚望,所以对恶搞的言论和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愤怒无比,觉得受到“侮辱”.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左权县西关村,在这里,有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自筹资金10余万元筹建了一个抗战纪念馆:《辽县人民抗战纪实》收藏馆。由知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集结号》在上海曾经举办过一个电影宣传活动,当时这个老人也应邀出席,在活动现场,冯小刚拉着这位老人的手跟主演张涵予介绍说:“这就是咱们电影里面谷子地的原型王艾甫老人。”  相似文献   

12.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  相似文献   

13.
“混淆可能性”是判断商标侵权的核心。冯小刚导演在电影《大腕》中使用原始商标的变形商标,其行为并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而是为了电影表达为目的的滑稽模仿行为。因此,需要界定在电影中以滑稽模仿方式使用商标的行为并不侵权,而是属于对商标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  相似文献   

15.
陈鲁民 《今传媒》2004,(3):37-37
一个人的火气随着名气的增大会“与时俱进”,而一向谦恭、笑容可掬的崔永元,也未能免俗。早在年初,小崔对电影《手机》的一通火气很大的猛批就已见端倪,以至于导演冯小刚沉默很久后,还是忍不住反唇相讥说:小崔太不厚道。  相似文献   

16.
近来,书市上的“电影书”或“电视书”新书迭出,纸上的光影声色,分外的绚丽夺目。我们受众周围的媒体世界已是“读”的和“看”的一样精彩。 《手机》VS《独领风骚》 岁末年初,中国的影视界着实热闹。著名的“贺岁片大王”冯小刚在2004新年前夕又推出万众“瞩目”的贺岁片《手机》。名人就是资源,《手机》一书也显现了巨大的阅读价值,2003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20万册的豪华首印数和冯小刚的贺岁片并驾齐驱,同时推出。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重审自2007年以来的七年中对冯小刚电影的研究,并从文献的数量、学科和质量上进行了分析,其中特意提到了官方背景对此研究的影响;回顾了这七年中产业环境、创作环境的变化对冯小刚创作的影响,特别是由冯小刚带来的主旋律外化问题,以及新媒介环境的电影逻辑;最后,将今天的冯小刚置于"回归与螺旋"的体系建构中予以阐释,强调其今天的意识形态属性,并对电影学界未来如何进行冯小刚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沁 《大观周刊》2006,(44):87-87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曾经风靡一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剖析了手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那么你的手机呢?它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演绎过真实的“谎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自觉是是自救的开始 经常看公映的影片,但除了冯小刚的电影,很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了。多久,久到我都不大记得清——当然,这跟我靠遗忘过日子有关。冯小刚是这部影片的监制。我赞同冯监制在北京首映式上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它是写人性的。” 《卡拉是条狗》写的不是狗,写的是人。 我觉得,这影片中写的几个人活得真够惨。主人公老二是葛优扮演的。老二活得又穷、又卑微、又老实。但是,他还有救。为什么呢,他有那么一点点自觉。圣经中说,人必自救,上帝才能救他。叫我说,人要自救,必得先有自觉,这点自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10,(9):48-49
《唐山大地震》的首映礼,理所当然地选在唐山举行。首映礼上,冯小刚说:“这个作业从2007年的深秋一直到现在,我做完了。我的话都在电影里说了,我今天是来交作业的,给唐山的老百姓,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这个电影中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