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构,既是一个故事材料问题,也是一个叙述方式问题。面对同样的非虚构题材,因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发生实录与虚构分野。因此,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不可虚构性,不仅应该从其对象的真实性中去寻找,还应该从叙述本身的真实性中去寻找。同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不仅是叙述对象范畴,还应该从写作姿态、叙述方式上理解。因而,不是"展现"(showing)式叙述,而是以作为叙述者的记者的行走、采访等"在场"的"讲述"(telling)式叙述构成其主导性的叙述方式。这应该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叙事学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主义",一方面是指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国外有关这一文体理论文章或著述的翻译和介绍,另一方面也是指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小说等其他类型文体理论的借鉴。这主要集中在对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国报告文学理论、50年代苏联的特写理论以及80年代的美国非虚构文学理论的译介与借鉴。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体现出中国学者主动选择的意志,但此后的理论建构呈现本土性缺失和系统性缺乏。而实现理论话语的本土性和体系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确立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4.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时常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经历发生重叠。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赵瑜报告文学创作的鲜明特色之一,即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尤其对鲁迅、赵树理等现代大家的学习与继承。报告文学等非虚构文学不仅可以和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借鉴与吸收中国古典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同样可以学习和继承鲁迅、赵树理等小说家的现代传统。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交叉文体,正在古今传统和相关艺术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彼得·海斯勒书写中国的"创意非虚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但这一体裁的文体要素还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借助美国"创意非虚构教父"古特金德的写作教程分析海斯勒的文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典型的美式学院派创意非虚构作品,文体特色主要体现为基于浸入式采访的真实内容、基于场景与细节信息的情节描写、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包括一个讨喜的叙述者的声音)与精致的结构线等等。作为一个以读者为导向的非虚构文学门类,创意非虚构拥有独特与成熟的美学内涵,实现了既鼓励个人风格又严格遵循真实、优美的原则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9-63
"非虚构"在近年成为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非虚构"并不等于"零虚构",可理解为"轻虚构"。纪录并呈现事实的创作方法、来自真实生活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可靠性的特殊文本是衡量"非虚构"的维度。"非虚构"文本包括文字读本和音像文本。文字文本在文体方面有报告文学、传记、游记、日记等多种形态,评论切入点和评价重心也各有侧重。"非虚构"可培植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捕捉讯息的敏感、及时判断的自觉、参与言说的主体意识,人们对"非虚构文学"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从这种文体诞生之日起 ,关于“真实”的话题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内涵谈起 ,分析了各种“真实”的见解与创作实践中的矛盾 ,提出了报告文学“真实”的看法 ,即 :非虚构的理念与体验性的时空  相似文献   

9.
刘宝剑 《文教资料》2008,(28):70-71
作为以非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报告文学以其真实、及时及其对社会焦点的关注、批评赢得了读者的青睐.本文试从另一个方面即创作手法来解析报告文学对虚梅--这一小说修辞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进入法治时代,公民法治意识的不断加强,以纪实为核心文体特征的报告文学开始面临诉讼的风险。报告文学作家因被指作品不真实或虚构而屡遭诉讼的案件不断发生。如何规范使用材料、以确保材料的合法性?如何恰当选择材料,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从这个角度看,《聂绀弩刑事档案》的创作经验给了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某个人物的眼或口来呈现一切,"叙述"与"聚焦"发生明显的分化,是六朝志怪的突出特征。这不是叙述者对人物所见或所说的客观、被动的"转述",而是叙述者对人物内在感知活动的"介入"。这才是虚构的确切含义。不是怪异的神秘性导致限知视角的产生,而是限知视角带来了怪异的大量出现,带来了新的虚构叙事文学——小说。  相似文献   

12.
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局限,非虚构农村文本中的农村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他者"的形象,其中充满着拯救者与救赎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形象的混乱与错位,文化和情感上双重分裂。而非虚构写作中对暴力的依赖,与充满温情的审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非虚构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当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的非虚构写作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其真实性问题一开始就存在着争辩:有的主张严格恪守真实,有的主张在总体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允许适度的虚构和想象。时过境迁,脱胎于新闻报道的"文学轻骑兵",其真实性的界定究竟如何,仍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诊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对于报告文学未来生存的忧虑,源于对报告文学存在价值的质疑.目前,关于报告文学包含于文学之中、报告文学属于新闻还是报告文学是集文学与新闻于一炉等三种观点都存在问题.其实,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与文学和新闻有显著的区别.本文就是基于对报告文学特点和性质的研究,明确定位报告文学的文体独立性,并提出了报告文学发展的若干对策,以肯定报告文学文体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论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章罗生的论著《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采用复式的叙述结构、史论融合的表达方式,概括了中国报告文学“从冲突到融合”、“从两极到中介”、“从一体到多元”的发展脉络,提出了报告文学文体性质的“新五性”以及“审美文化复合体”的新评价。针对中国百年文学史重虚构而轻纪实的不公状况,论著重视“报告文学学”的建立,以呼吁百年文学史的“重写”。  相似文献   

20.
1、什么是记叙性文体?答:记叙性文体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文章的总体.记叙性文体主要包括以叙述凌描写事实材科为主的广义散文,即那种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如消息、通迅、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文学散文、小说等.小说本来是以虚构为特征的文学体裁,但中语教学中仍习惯将它列入记叙性文体内.这里,之所以称记叙性文体而不叫记叙文,是因为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文章有若于品种,"记叙文"似乎是一种文章的称谓,不能慨括其它品种:"记叔性文体"是这类文章的总体称谓,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