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m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学界形成了反审美自律潮流.在反审美自律潮流下的众多著名学者,如希奥多·阿多诺(Theoder?Wiesengrund?Adorno)、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Kramer)、苏珊娜·麦克拉里(Suzanne?McClary)以及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等,纷纷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来理解音乐活动,使得以审美自律性为基础的音乐史学变得式微.中国学者顺应了反审美自律潮流,他们在撰写西方音乐史时同样着重于展现音乐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音乐史是音乐的历史,音乐作品的审美自律性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因素,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曾围绕如何保持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和审美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展开过大量讨论.如今,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同样遇到了如何平衡审美和文化的问题.本文以达尔豪斯和利奥·特雷特勒(Leo?Treitler)的音乐史观为基础,并以王晡和塔鲁斯金的音乐史著作为分析文本,探讨审美自律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撰写音乐史时不应执着于用"文化的"或者"审美的"方法去统一全书的叙述,而是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联系时,书写应当淡化审美自律的方面.反之,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审美自律性时,书写应当淡化社会文化的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审美自律性地位的重新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作品本身的重新关注,并为未来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别现代”是对一种在时间空间化状态中似是而非的现代性的概括,而别现代主义则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和别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与理论主张。其产生来自于如何建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核心主张包括识别真伪现代性,通过深别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实现现代化;实行跨越式停顿,通过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走出时间空间化进入世界历史;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别现代从而在借鉴现代、后现代和后现代之后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落实生命股权,为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生成,为人类永久的和平和福祉找到坚实的基础;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改造为审美中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以促进新的启蒙和思想解放。别现代的发展趋势在于可能形成几个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热点和焦点,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学术讨论,并有可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与文艺创作相结合,形成学派、流派,并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四边形之一边、哲学时刻等。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时期,本将中国的现代性置于全球化语境加以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代性总是以西方的现代性为参照,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现代性?詹姆逊的新作《单一的现代性》从后现代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理论阐述,本对中国的现代性的阐述体现了该书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韩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出现了“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等一整套相关联的新词汇,这是以西方现代价值观(现代主义)作为衡量非西方国家社会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优劣的基准,并把是否趋向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现代化)看作是开放和保守的基准的结果。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本土历史发展深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丢失了本土社会发展作为主体这一更深刻的本质。把西方的特殊性理解为普遍性的潜意识,正使我们经临着忘记主体而使社会发展陷入全面西化的危险。西方社会的现实并不是东方社会的未来,我们应该树立全新的饱含主体性的思想:现代性是由行为主体的历史性认识和展望中开始生成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最终形成的,是克服自身的局限,自觉进行实践努力的结果。并据此重新建构现代性的一般理论,克服社会发展领域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学术研究上的“方法殖民主义”。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有必要共同反思“现代性”观念的历史,提高地域研究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是20世纪英美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诗潮,其发生与壮大展示出审美领域现代性的独特诉求,其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与新奇。这一诉求既体现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历史现代性价值观的认同与趋附,又展示出审美现代性对历史现代性的背离与批判。同时,这一现代性诉求更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在创作技术上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全面自由的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但马克思以实践为维度,颠覆形而上学,又以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岸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从而寻求通过实践革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感觉获得全面解放的目标,则与现代主义寻求心灵、精神、感性解放的审美现代性具有不同的取向,构成马克思审美现代性的独特路径.现实主义--在各种关系交错演变的历史中来,通过人的命运来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作为其美学上的必然要求,体现的正是实践主体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消解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努力.这即是其与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二项对立是雅各布森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不仅体现于他的语言学理论中,也体现于他的诗学理论中。同时,他的二项对立思想还包含着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对立与冲突,这令他的诗学话语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个体的离析,瓦解了西方宗教的稳态结构和组织的完整性,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多元化,它为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契机。相较之下,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之初却面临着这种“个体生成”的文化语境的缺失。通过剖析和解读王国维、苏曼殊二人的文本创作与审美追求,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现代性的个人性话语如何在中国自身的宗教传统中产生,它们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与核心议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如何对待现代性和现代化、如何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蕴含着诸多合理元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现实地、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彰显了对待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理态度,确证了追求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合理性、可能性,对于科学认识现代化及现代性具有深刻启迪;其二,多维度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化及其特性的负面效应,揭露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甚至难以避免的难题,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并从根源上规避现代性困境提供理论镜鉴;其三,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了现代化的人本立场,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进程,现代性发展的道路迥异。西方的转型期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是物质现代性先行发展,然后用审美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拨;中国的转型期则是物质和审美两方面几乎同时担负着现代性发展的任务。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下,审美现代性具有双重含义:在整体社会构架上按照"美的规律"建设中国社会的现代体系,在具体审美文化领域内从"民族独立"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推进社会的转型发展。审美实践中则表现出在整体进程上符合"美的规律"的一维性和在具体语境中由于社会要求的差别化而导致的两维度间侧重点不同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18.
当代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后现代主义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榜样与榜样教育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在对榜样教育的反思问题上,给我们不少启示。后现代主义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仿真”,仿真(Simulacra,也译作“模…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重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陀等人提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题,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审美批判,但其批判的目标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与资本理性,而是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因此,当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后,现代主义也就随之落潮,通过19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世纪,"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审美批判命题已被消费主义的"电影语言奇观化"的论题所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