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以<恶之花>名世的现代诗人波德莱尔以来,现代主义文学就一直以对生活之恶与人性黑暗面的大肆描绘为能事,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揭示现实,就不足以震惊人心,就不足以展示文学的深度与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锋倾向的中国作家也莫不如此,余华小说的血腥暴力,残雪小说的阴暗潮湿与畸形丑陋,苏童小说中肆虐无忌的人性恶,莫言小说中的酷刑荟萃等都拷问着现代人性的极限,以艺术方式增强着现实之黑暗,也往往使脆弱人心日趋冷硬与荒寒.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文学在人性主题的认识和发展方面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在整个20世纪里,经过大致三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黑人文学逐渐成熟起来,步人世界文学的前列,其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也变得冷静而客观,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的短篇小说《日常使用》(Everyday Use,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发生的冲突,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小说家赞恩·格雷依托真实的美国社会历史,以西部牛仔为主人公完成了30余部西部牛仔小说的文学创作。格雷的作品在美国西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既继承了20世纪初"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塑造传统,以模式化的方式展示了"文学牛仔"的浪漫传奇和侠肝义胆,从而持续推动了美国西部牛仔神话的形成;也通过对牧区战争、黑人牛仔、印第安人和现代牛仔形象的写实塑造,在间接反映"牧牛王国"发展真相的同时,为20世纪后半期西部牛仔小说从通俗走向严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艾伯特·默里既是最具原创性的美国非裔作家,又是一个卓越的乐评家和文学批评家,对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自传体小说《火车汽笛吉他》(Train Whistle Guitar,1974)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蓝本,采取了蓝调音乐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按时间线索描写了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南方小镇的黑人孩子斯库特所经历的种种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以及穿插其中的情感体验。默里淡化了黑人文学中消极与痛苦的成分,否定了关于黑人形象和黑人文化的病理学刻板印象,揭示了这种文化内在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从正面肯定了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化的贡献,也从正面重构了黑人南方经验,这是一种接受框架的美学策略。与之相对,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小子》则从属于拒绝框架的叙述范畴。  相似文献   

10.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人性恶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性恶在小说中的表现。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各主要人物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身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人性恶。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故事情节,在小说一步步深入的发展中,人性恶的本质战胜了人性的善良。本文旨在通过对《蝇王》这部作品中每个普普通通人物以及情节的分析,使人们对《蝇王》,对戈尔丁以及对"人性恶"这个深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她们为美国黑人文学的蓬勃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女作家能够从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在作品中关心黑人女性的婚姻状态和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她们的作品大多展示了黑人妇女追寻自我和尊严的心路历程。有的作品能够从较高的角度去揭示黑人文化和传统的继承,黑人的种族尊严和身份建立等问题。她们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代表作家林露德,在其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木鱼歌》中,描写了三位来自不同种族、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女性。三位女性之间拥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在文化冲突碰撞之下,却又和谐共存,构建起多元的文化空间,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叙述者。从三位女性个性化的交替叙述中,最终展现出女性在不同生存环境下,如何实现自我性别界定、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女性在面对生存环境的障碍时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其代表作,无论文学角度还是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方面,《蝇王》都不失为一部巨著,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本文从人性中的善与恶入手揭示了戈尔丁对人性深刻的思考,预示自由意志终将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于1925年,是一部对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反思之作。作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景描写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强化了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了小说关键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18世纪30年代起的古典主义到该世纪末的感伤主义,俄罗斯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直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的兴起,俄罗斯文学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兴起,首当其冲应该提及的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从他的作品开始,俄罗斯文坛上逐渐出现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文学,揭露社会矛盾,洞察人性。此段时期的作品也由此拉开了俄罗斯文学史"黄金时代"的序幕。普希金最早开始揭露现实社会,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是《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是此篇散文小说集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从《蝇王》的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着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两个版本中人性恶是如何形成的。虽然两个版本中象征着自我的人物不同,但是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最终都得出了人性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理查德·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美国非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被誉为20世纪版奴隶叙述文体的自传作品《黑孩子》自1945年出版伊始,就登上最畅销书榜的头名,并获得评论界的如潮好评。在这部经典之作中,赖特用蘸满血泪悲愤的笔触,通过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及我与时代三维事实的交融书写,再现南方种族主义猖獗之下黑人群体穷困和窒息的非人生存境遇,严正控诉种族隔离制度对黑人生命和灵魂的践踏,鞭笞白人优越至上信条的罪恶,并映现黑人群体对充满尊严和人性的自由平等世界的希冀和追寻。  相似文献   

19.
周开容 《文教资料》2008,(25):29-31
<红色英勇勋章>是19世纪末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和描写美国内战的经典作品,但是作品本身并不是仅仅描写战争,作者斯蒂芬·克莱恩以客观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体现了外部环境与内心的冲突,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以及战争的残酷和毫无意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的观点.本文试图从分析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心理变化过程来体现小说中的的自然主义以及作者的自然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5):15-16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偏重于对黑人和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刻画,歌颂主人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传承及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在强势文化下,黑人女性以一种隐性力量不断抗争的过程,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