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文学批评家也开始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文本来揭示文本中隐匿的种族、性别等异质性因素。《秀拉》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通过《秀拉》反映的社会空间、身体空间可以窥探出美国黑人一战后的生存状态,及黑人女性如何通过身体构建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广岛之恋》是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空间意识。从拆解时间链条的空间叙事手法,到身体空间与历史空间之间的烛照关系,再到空间意象表征的社会历史内涵,作家透过个人叙事实现了对于"空间的历史"的构建,以空间表征实践为社会科学领域空前盛大的"空间转向"注入了文本动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具有独特的多元叙述特色。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力图分析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的非线性叙述模式、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叙述角度的多元叙事特点,探析其创作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叙述视角"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结构与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运用叙事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叙述视角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意义内涵;不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内容的呈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对叙事视角的探索与运用,呈现了文本形式和故事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敏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最后从文本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自然推及至作家隐喻其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汪顺来 《英语辅导》2011,(2):204-206,21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生变化,反映在文学体验上,就是传统的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从一统向多元变迁。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元性,为文学尤其是族裔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少数族裔作家对空间一直都很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对空间的表征和诠释。本文从空间批评理论的视角审视《所罗门之歌》中空间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阐释文本中的空间意象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空间体验和黑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著名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也是非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她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中,因而种族问题一直是她作品的研究热点,在《宠儿》这部作品中,除了表达种族歧视这一主题之外,也将两性关系作为小说的一条暗线贯穿于故事之中。本文主要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复杂的两性关系,文中男女关系沿着失衡--缓和--融合这一主线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在男女矛盾不断激化又融合的过程中,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共同成长,女性有了觉醒的意识,男性也从逃避者转变成女性斗争的协助者,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共同对抗种族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的早期三部小说都采用了开放性叙事结构:开放式结尾;围绕主题的情节并置;不同层次上主结构和主题重复。开放式的文本结构让人物和读者都陷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熵化迷宫,从而深化了小说不确定的主题。文章从开放性文本理论,小说空间形式的相关理论和混沌理论来分析品钦小说的开放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中国,颠覆了以往文学批评将文本和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将文本当作独立的研究对象,科学理性地分析文本内部运行规则。李约热凭借《青牛》等作品成为令人瞩目的壮族作家,用结构主义方法从结构、叙事、语言入手解读《青牛》,使我们抛开干扰,深入分析作品。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毛姆的小说在我国拥有大批读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毛姆本人对小说叙事理论也多有认识。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作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逆转与呼应等手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探析造成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相比传统的黑人文学创作,《最蓝的眼睛》在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颠覆性。文章从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和修辞层面解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展现的创作颠覆性,旨在探索莫里森的独特创作技艺,同时丰富文本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叙事时间是叙事文本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表现了作家对叙事进程的安排。作家的时间观念和文本的内在情节要求决定了作品叙事时间上的概略、减缓甚至停顿等特点,表现出叙事节奏的轻重缓急。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考察对象,从厘清叙事节奏的角度分析冯梦龙对宏观时间和微观时间的处理方法,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叙事时间把握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创始人弗莱的圣经U型叙事结构为理论依据,选取了美国短篇小说名家欧·亨利的三部作品《提线木偶》、《警察与赞美诗》、《双料骗子》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印证圣经叙事结构对欧·亨利作品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朴素的人文关怀及基督教徒的自我救赎情结。  相似文献   

15.
论《宠儿》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作品中的色彩的描写包含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深化和充实了作品的主题,也丰富和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多种作品解读的可能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托妮·莫里森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书写成为作家"他者"观照的重要内容和策略,蕴涵了深刻的生态意识,表现出作家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物我关系的观照以及对强加于自然空间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人类霸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Beloved,1987)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来分析这部小说,指出作家将爵士乐的演奏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将爵士乐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完美地结合,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无论是趣旨意蕴还是艺术魅力都极富特色。它是现代叙事模式与传统叙事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着重从叙事顺序和视角两方而,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艺术分析,旨在探明作品的叙事技巧,并力图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加布里埃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指导下,对当代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代表作《砖巷》中文本空间建构的分析,为理解和欣赏小说的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佐伦叙事空间理论从语言的选择性、文本的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这三个方面研究叙事的文本空间。在语言的选择性这一层面,研究发现阿里采用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刻画出空间异于寻常的形象,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女主人公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疏离感。对叙事中文本的线性时序的研究则表明,局部事物和整体空间在叙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暗示着砖巷内部的统一性以及砖巷在伦敦社会的异质性。文本的视角结构以"此在"和"彼在"这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为基础。身处砖巷(此在)的孟加拉移民对祖国的迷思和真实孟加拉国(彼在)间的迥异,则反映了流散对移民身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