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 ,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 ,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 ,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 ,正规化 ,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正规化,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形成“女性”是第二性的主要原因,与父权社会对女性实施的措施有关。在儒家思想里,就是运用“愚化”和“弱化”手段,从精神上长期地、多方位地折磨女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5.
女性电影的情感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影家们在创作中自觉地探讨女性意识,以鲜明的颠覆父权中心化的女性主义创作方式书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喜怒哀乐,以独特的视点和非凡的胆识在电影史上赢得重要的席位;运用女权主义的观点对女性重新定位,其化视角主要是对父权中心化的颠覆、消解与反叛;对女性主题的深刻的人化的关注;对女性的欣赏甚至膜拜;对男权化或隐或显的嘲弄与抨击。同时,运用各种细腻圆熟、精雕细刻的手法对女性喜怒哀乐的抒写,构成独特的女性化的话语诉说。女性电影美学无疑是对百年的电影艺术的一大贡献。而在女性电影繁荣下的隐藏的深刻危机,恰是强大的男权话语笼罩的危机所致。  相似文献   

6.
对于海明威的硬汉神话与死亡情结,已从众多读与研究的共识,,但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众说纷纭。本从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指出海明威在其男性主体意识的观照下,既塑造了父权化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也创造了现代明社会中一些逾越父权化的道德规范,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哥特理论的角度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弥漫着不同于男性哥特诡异迷离的恐怖气氛,且其恐怖源于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提出了译者性别身份的概念,至此翻译与性别的交融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域,经由男女译者译例的比对,揭示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女性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氏电影以女性寻找自我为起点,经历了“花木兰”与“还我女儿妆”的两难困境,最终由对父权社会的背叛走向了重写历史重塑自我的女性 躯体书写。其突出成就即在于,以“回到自己的屋子”的女性身体的写作方式,使女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叙事策略得以完形,并通过独特的经验内容对男性语语提出挑战。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银幕上写具有独立人格理想和化精神的主体形象,这是中国电影化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科幻电影中的虚拟身体是身心分离哲学的技术想象产物。虚拟身体的银幕建构凝聚着社会消费欲望和文化实践的印痕。虚拟女性形象的银幕具身化构成了一个性别书写、协商与博弈的场域,其身体书写逻辑折射出传统父权社会的性别想象,以及消费主义下女性气质的商品化运作。同时,电影媒介的具象化特性使得虚拟女性在身体展演中,释放出一种技术“怪怖”,中断影像流,形成瞬间的“反凝视”,从而达到一种富有抵抗意义的性别政治表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女性书写的性别特征,简要追溯西方女性书写的历史,评述女性书写的性别语境,分析以性别为基础的女性书写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性别概念的定义,肯定两性的差异,强调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是父权文化下的体制建构.同时指出其性别策略书写:双性同体、身体写作、女同性恋书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化是伴随父权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文化逐渐融入统治理论中。随着封建制度趋向没落,古代女性文化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4.
田星 《现代语文》2008,(6):110-112
传统父权文明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往往通过一种主体认同的方式被内化为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强有力地制约着女性初生的独立意识,阻碍着她们走向真正的人格独立,而其生命热情也在这种传统——现代、精神枷锁——个人独立两极互动的挣扎、纠结中伴随着阴性荒凉的生命感受最终被化解为虚妄.张爱玲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女性这种特殊生存状态的描摹,表达了她对性别制度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性别话题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逐渐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在东西方文化里,男女不平等之事已存在很久了,男性处于主流统治地位,而女性只是附属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就在于在翻译中尽量让大家听见女性的声音,提高女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亮平 《培训与研究》2010,27(3):126-128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18.
女性翻译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际译学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相比还只能算刚刚起步。如果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我国的女性翻译研究必须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了解多元文化中女性翻译的叛逆性和差异性。然后才能探讨出中国女性翻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性别视角入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力争在译作中凸显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中国译论充分肯定了性别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一些女性译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翻译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1950-1970年代作为典型大众文化样式的宣传画中,可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中无产阶级身份映现的去性征化雄强女性形象,国家主义父权刻写的一系列革命象征物象,革命浪漫主义浸染的宏大叙事。这些彰显着政党-国家父权图像化的权力,建构了男女性别平等的乌托邦景观。被视为常态的雄化女性的性别迷思提供了一种对真实社会性别矛盾与冲突想象化的、理想化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