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如何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评价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亦基本一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最伟大的贡献是辛亥革命。通过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精神和旗帜作用的分析,说明孙中山是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辛亥革命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继承和弘扬中山精神,高举振兴中华的旗帜,激发人们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孙中山研究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7,(5):41-42,48
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于2006年11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汇近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有效地高扬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孙中山对民族的爱国精神、重和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考察民族精神的性质可知:民族文化的精华、稳定性与流变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因为儒学具备了这些本质规定,所以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是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1.艰苦奋斗与改革开放的关系;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发展经济的关系;3.提倡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4.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反腐败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例如,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精神、“博爱大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居安思危”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红岩精神根植于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典型时期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团结统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品格等等优秀的民族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应该在与时俱进精神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弘扬红岩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爱自强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的各个时期有其具体表现,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是广泛团聚中华民族大众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爱国自强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的各个时期有其具体表现,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是广泛团聚中华民族大众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