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的教学主张。在同一文中,叶老还对什么叫“用不着教”作解释说:“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的这一论述,给语文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展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育报刊,我们能看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分析,也能看到“‘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阐述。哪种说法正确?一时难辨。其实,这是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化的对立思维方式。“教什么”,  相似文献   

3.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描述了美国教师达林在中国之行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不少中国教师请教她“在美国学校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里作示范。不问“创造性“能不能“教”?只问“怎样教”?这说明我国教师是相信“创造性”能教的。达林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当达林回国,在实习汇报会上,说到这一问题时,黄全愈先生着实为之震动;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他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书法是艺术界的传奇。他曾师从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各大领域成就卓著,却白戏:一生“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5.
约翰·怀特这样解释“教”:“教’,一个意思是努力带来‘学’;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①徐江先生说:“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②“努力”表明“教”追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迫切态度;“带来”指出了“教”的方式方法——不只是“言传”,也包括“身教”;“可学的”则指明了“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成功地做到了”,努力带来了可“学”的,才能称其为“教”.  相似文献   

6.
他山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但进入‘不教’的境界,关键却在于‘教’”。只有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有效的教,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做到“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反之,倘片面理解“不教”而放松了“教”,则“不教”就成空话。 怎样教,才能通向“不教”之路呢?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8.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9.
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亲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示。他在会上宣读了几个中学生对当前教学、教育工作中搞灌注式表示不满的文章。这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把“教”或“讲” 当做了手段;而把“用不着教”或“用不着讲”当作目的。这对于把教学当成只是一股脑儿地“教”或“讲”,并且  相似文献   

10.
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说:“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我认为“努力”是指教者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带来”是指教者要给被教者以东西,是“给予”的意思;“学”,是可学的东西,而不是“没的学”或“不值得学”。然而我们现实的教育却严重地存在着“不努力”、“带不来”、“不值得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有的教师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解释“碉”字说:“硼堡是军事上防守的建筑物,它的周围是用石头砌的,所以‘碉’字是石字旁加一个‘周’字。”显然,这是把“碉”字当作会意字来教了。“碉”字究竟是不是会意字呢?这不能想当然。“碉”字的确与石头有关,左边的石旁,就是表示意义范围的,是个形符。但右边的“周”字却  相似文献   

1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近几年尝试运用“抓‘点’促教,以‘点’促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略谈之。  相似文献   

13.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生学“蓝”和“篮”时,我说:“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用‘艹’头的‘蓝’,什么时候用‘竹’字的‘篮’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核心,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正如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所说:“教师应该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而‘人师’就是教行为,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二者的合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将“讲”与“教”看作同一概念,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足见讲授法的重要性。但是,讲本身不是目的,讲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用讲,“讲”与“不讲”是对立统一体。从“讲”到“不讲”,既是讲的目的,又是讲授法的指导思想。讲授法只有立足于最终达到不用“讲”,才能把教师的“讲”,自觉地有意识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  相似文献   

17.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教学生活化“激活‘我’、进入‘学’、形成‘养’”的“树摇动树”式的教学筹划,提出了“‘我在’的主体性、‘我察’的启动性、‘我融’的认知性、‘我悟’的建构性”四大“我在我学”教学策略,力求实现教学的“求知”“理性”“生命”三重人生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9.
游艺转盘     
笑一笑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烦透了!我举一反三地教你,你都不会!”  相似文献   

20.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