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夜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新读】《月夜》作于天宝十五载 ,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困于长安 ,妻儿逃难寄居于州 (今陕西富县 )之羌村 ,诗人望月思家 ,写下此千古传诵的名篇。题为“月夜” ,诗人看到的自然是长安之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此情此景 ,自然勾起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但作者不从自身着墨 ,而是宕开一笔 ,神驰千里 ,用对面烘托的手法 ,从妻儿方写起。诗作开篇不写长安之月如何 ,却从州月夜起笔 ,诗人想象家中的妻子定是夜不能寐 ,独自望月思…  相似文献   

2.
《月夜》是诗人在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八月,离家鄜州,欲北上灵武(今宁夏),为安史叛军所捉,身陷长安时写下的一首思家念妻之作。此诗对月怀人,因情造象,造语玲珑而章法紧密。尤以其构思精巧、情悲意切,令千百万读者味之不厌,堪称诗苑独放异彩之奇葩。  相似文献   

3.
杜甫与长安的关系,在杜甫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杜甫在京城诗中展现了长安的文化景观、人文环境。同时,长安京城文化又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价值,这两者相映相生,使其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5.
<正>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北上至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在鄜州得知消息,便只身出发投奔肃宗,不幸为叛军所擒,被押送至长安。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来到凤翔。四月,杜甫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历经艰险方抵达凤翔。杜甫见到肃宗时形容憔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肃宗大为感动,拜杜甫为左拾遗。  相似文献   

6.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肃宗朝担任过左拾遗,官职虽小、却算得上天子的近臣。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年)九月,长安收复后,他即于十一月由鄜州(今陕西富县)携眷重返长安,一家人仍住在城南的下杜。 这次杜甫回到长安,在宫廷中过了约八个月的平静生活。这期间,由于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迭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歌增添了壮丽的一笔.通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和诗仙李白不同,诗圣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心系天下,有着"致君尧舜"~(注1)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但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由于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上演,最终造成杜甫科举不畅。为在官场谋求一席之地,杜甫无奈游离与高层权贵间,渴望受到引荐,但事与愿违、屡试屡败,困守长安十年。这期间,杜甫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对上层统治者和官僚恶行嗤之以鼻,因为身处战乱动荡年代,民不聊生,最终使之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均出现了巨大变化。本文立足于历史实情和诗人经历,对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后来,杜甫将颔联“桃花欲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又考虑到“桃花”和“杨花”不同时,于是又改为“桃花细逐梨花落”。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这样一改,这首诗就显出“神远思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时杜甫已46岁。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逃难,迁往郧州,后听说唐肃宗继位灵武,便前往投奔,又被安禄山叛军俘虏,陷身长安,后又  相似文献   

10.
论杜甫在京城长安时期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在京城长安度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在模仿和掌握前代大师"京城诗"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京城诗,被称之为"第二代京城诗人"。关注杜甫的京城诗歌创作,对于理解杜甫及其创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一种生命现象,作者以杜甫生活的时代为参照。从诗歌意象组合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诗人在诗作中反映出的感伤情怀,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所产生的孤独———凄凉———迷茫———顿悟———超脱的心境。  相似文献   

12.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一种生命现象,作者以杜甫生活的时代为参照.从诗歌意象组合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诗人在诗作中反映出的感伤情怀,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所产生的孤独--凄凉--迷茫--顿悟--超脱的心境.  相似文献   

13.
秦雨 《教学随笔》2014,(4):25-25
杜甫 作为唐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写下自己的凌云壮志,借月抒发对妻几的思念。“今夜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他的《月夜》中,我似乎可以想象,这个满怀抱负的诗人,在面对妻子时,有男儿的柔情;在面对儿女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父。  相似文献   

14.
郑晓龙 《山东教育》2010,(7):102-104
一、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明确三点 1.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最后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  相似文献   

15.
校园月夜     
孙娇 《学子》2004,(6):14-14
月儿挂在树梢,清辉透过窗子,淡淡地洒在床上。这情景,使我不禁想起那“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来。以往每晚辗转难眠,身边总有妈妈温柔的臂膀,耳边也总有妈妈温柔的话语。此时,当我独自躺在学校宿舍的床上时,感到无边的孤独和无助向我袭来……才总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向窗外望去,  相似文献   

16.
杜甫改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年春天他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那天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心情非常好,他来到临江的一家酒家,凭窗而坐,要了一壶酒,对着一江美景,  相似文献   

17.
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相似文献   

18.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子家小,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中被安禄山的乱兵把他掳到占领下的长安,在长安又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风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原于疏救房琯,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镐的说解,  相似文献   

19.
[原文点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优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相似文献   

20.
沙鸥是杜甫诗歌中屡屡提到的意象,从诗人的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不同历程、不同心境下诗人心象与沙鸥意象的内在联系.并简单阐释了沙鸥意象的源流以及杜诗沙鸥意象时后世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