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落花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真宗天禧五年(1 0 2 1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  相似文献   

2.
宋祁是北宋中期赋坛颇为重要的辞赋家,其辞赋创作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囊括写景状物、怀人抒怀、议政论理等等方面,对北宋辞赋创作题材范围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祁易感多情,他顾影自怜,伤悯人世,追求悲情的美,将伤时悲秋、时不我与、仕途偃蹇、畏嫉忧谗等等种种复杂因素交织而生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诉诸辞赋创作之中,其辞赋作品于雍容典雅中交织着悲凉之气,充分表现了治平环境中的种种情态意绪,进一步拓宽了赋境。  相似文献   

3.
“庆历同年党”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初的宰相吕夷简为排击政敌宋庠等人而精心策划的一起“莫须有”的朋党事件。吕夷简利用了宋庠等人密切的同年关系及仁宗对朋党行为的忌讳心理,将宋庠与几位同年的私交关系指为朋比结党,从而以同年结党的名义将他们逐出朝廷。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宋庠、思悦是有宋一代最早对《陶渊明集》进行系统整理的学者,然关于宋庠本、思悦本陶集的卷次、编刻情况以及它们与现存宋刻本陶集的版本源流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许多相沿成习的误解。研究者大都据思悦“宋丞相刊定之本”的记述,认为宋庠曾刊刻陶集,宋庠本陶集是已知最早的陶集刻本,今天存世的几种宋刻本陶集均源出其本。仔细考察历代典籍中“刊定”一词的用例,结合宋庠所编陶集在北宋社会的流传情况,可知宋庠本陶集实为抄本陶集,并未付梓印行。现存宋刻本陶集主要从思悦本陶集而来,这可从收录作品的数量、卷次编排、编纂体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公元1041年(宋庆历元年)二月,西夏与宋发生了好水川之战。西夏国主元昊以诱敌深入,据险设伏之计,在好水川口大败宋军。宋大将任福以下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仅战死者达一万零三百人,受伤、溃散者更多。消息传来,“关右震动,军须日广,三司告不足,仁宗为之旰食,宋庠请修潼关以备冲突。”寥寥数语,足见其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7.
薛季宣的辞赋创作显示了当时理学对文学的宽容和对文学精神进行改造的努力。他的赋,具有浓郁情思和壮大气势,具有饱满的济世热情和追求文道统一的愿望;他的赋涉笔成趣,有极强的娱乐性,充分发挥了辞赋滑稽诙谐的传统;他的赋纵横捭阖,充分展示了其渊雅的学识和驾驭辞章的能力。他的赋虽然也多是道德之文,但是由于文学性比较强,从而淡化了、遮蔽了其中的宣道的成分,他因此也表现出一个赋家应有的特质,这是他和其他理学辞赋家所不同的地方。他的赋情深而文明,其内容的端方严正和辞藻的华丽切合"丽以则"的"诗人之赋"。  相似文献   

8.
初唐武德、贞观赋坛,以唐太宗为首的十九位宫廷赋家为主流,他们创作的赋在题材、技巧、体式、词采上对南朝宫廷赋有所继承,但在情志、思、格调上多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革除了南朝赋作的绮艳追求;二是显示出了刚直古拙之气;三是有了流畅壮大的情思。  相似文献   

9.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10.
唐代镜赋论     
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代镜赋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为: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风格的雅正;"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  相似文献   

11.
梅赋最早出现在南朝,但直到宋代才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色:在内涵上,以梅花、梅子和枝条为表现对象,关注新品种,同时往往借梅以抒发作者的情志;在艺术上,骈赋与骚体赋并重,广泛使用比拟手法,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故事性。梅赋在宋代的快速发展,既是宋代梅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当时咏梅文学繁荣的影响,同时与作者自身的地位和志趣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3.
首先,宋玉辞赋创作深受楚文化的熏染:神话传说使宋玉辞赋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浪漫气息和神异特色,楚文化中的感伤特色使宋玉辞赋具有凄婉的艺术气质,轻灵脱俗的审美情趣使宋玉作品在艳丽中透着灵气。其次,在继承屈原楚辞体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春秋战国谐隐艺术、荀子谜语般的小赋特点,汲取诸子文学和史传文学的铺叙手法,从而实现了骚辞向赋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自有桔尔来,屈原乃首位,为桔作颂,始咏物而赋,以比兴象征自况一己洁亮、独立、超卓之人格精神,期望建功立业也.曹植有灵犀,首继而为桔作赋,自寄托非凡高举之志情,而身遭悲剧.<桔颂>与<桔赋>两相辉映,俱绝妙好辞,堪称前后之姊妹篇,具有文学原创性也.前者热颂表以乐观昂扬,后者高赋参以悲悽感伤.影响深远,值得探索,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宋代金陵怀古词是自唐代金陵怀古诗之后,形成的独立文学题材。北宋金陵怀古词在抒情方式上承接唐人的审美情趣,其现实情怀以忧世为特征在词中得以确立,格调含蓄而温婉;至南宋,金陵怀古词的写作多与时局相关联,其情怀更加注重批判现实,词写强烈的个人情绪,格调因伤时愤世而愁郁沉痛。  相似文献   

16.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六诗考     
诗的体裁分类,前人有风、雅、颂三分法,风、赋、比、兴、雅、颂六分法二说.六分法来源古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诗>原也是歌、器乐、舞蹈的统一,<周礼·春官·大师>的六诗,本是根据歌乐的表述方式的不同."六诗"基本按风(徒歌)、赋(吟诵)、比(和唱)、兴(合唱)、雅(配器乐)、颂(配打击乐和舞蹈)这种音乐性递增的次序排列,是依乐序设教的.所以,"六诗"本是歌乐的六种表述方式.当口头传唱的歌乐发展成为文本的诗后,"六诗"名称虽得以保存,而其原始功能却丧失了.延用下来的"六诗"职能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赋、比、兴发展为文辞的修辞手法;而风、雅、颂则充当了区分<诗>的内容的类别.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