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产生影响。受网络环境影响极大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所肩负的未来社会责任要求,使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任务日渐繁重。如何认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舆论是社会矛盾与社会需要的集中体现,也是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在网络话语权多元化的时代,舆论热点层出不穷.而当这些舆论热点涉及到如职务犯罪、“富二代”犯罪等敏感的法律问题时,若未能得到及时、专业地引导,则易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检察机关要从大局出发,发挥专业优势来应对网络舆论.本文主要探讨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各类社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中,网络经常成为第一信源和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导主流舆论方向。了解网络舆情特点,掌握网络舆情发生、演变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内容、生成路径与发布载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分析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产生影响.受网络环境影响极大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所肩负的未来社会责任要求,使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任务日渐繁重.如何认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成为公共舆论生成的重要阵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有主体多样化、实效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提升了公民意识,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彰显了公共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只有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网络公共舆论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表达意志和个人观点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存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所以,网络舆论监测成为现代国家应对网络的发展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网络舆论监测可能会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构成威胁,因此明晰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确立网络舆论监测的基本法律原则、构建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与具体制度,成为现代法治社会对政府网络舆论监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因此,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完善,对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促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特征,阐明了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事件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意集散地。可以说迅速转变执政理念,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是领导干部必须肩负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已逐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形式,成为影响社会和政府决策的一种重要舆论力量.如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全球看,互联网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与网民交流渐成常态.网络已成为转型期民意表达主渠道.网络的声音,正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网络问政成为政坛新气象.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生成的“虚拟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其道德舆论发挥监督功能的机理也与传统熟人社会相类似。虚拟熟人社会的道德关系为道德监督功能提供内生依据,虚拟社会中人的固定性存在为道德监督功能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撑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以“虚拟熟人社会”的形式生成丰富的网络道德舆论资源,并通过不断强化道德监督功能的外在监督力度,从而推动道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