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孟志军 《今传媒》2007,(9):0-41
封面、标题和目录.封面是一本杂志的脸面,代表着杂志的形象、气质与宣言.期刊封面除了具有保护杂志内页的作用之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销杂志.封面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无疑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边沿是它的刊物标志红色C,是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醒目.《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图片,都是从几百张候选图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乎都是自然地理的内容.例如2004年12期的封面中,有八期都是以自然风光做封面.很少以人为主题做封面.只有在2004年3月推出的国花、国鸟、国树、国石专辑,封面是一个女模特裸露的后背,后背上面印有鲜花,一改过去的严肃庄重的风格,很像一本流行的时尚杂志.  相似文献   

3.
章骞 《青年记者》2012,(8):70-71
第一本“男性杂志”即是1933年在美国创刊的《Esquire》,它体现了现代男性主义,或可称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男性主义”.《Esquire》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大部分男性杂志依然在追随《Esquire》的步伐.①《Esquire》是如何建构男性形象的?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又是怎样的?本文拟从《Esquire》杂志的封面形象来切人,研究《Esquire封面男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尔特认为,图像很少以脱离某种解说文字的形式单独呈现,我们所应用的语言或者文字削减了图像的多重可能涵义。《男人装》在“8·3男人节”制作的这一期封面上不再有性感挑逗的封面女郎,不再那么赤裸裸的向男性兜售性概念,而换之以相对保守的、肢体略显僵硬的木偶形象,而这一木偶形象真的可以成为男人节的“偶像木偶”吗?这一期杂志封面的文本到底暗含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本文从符号角度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封面女郎:为何如此性感——解析《女友》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 《青年记者》2007,(6):57-58
对一本杂志来说,封面就是其“门脸”。它对于公众想象与销售量异常关键,这是杂志经营业由来已久的共识。1999年至2001年担任《英国嘉人》(UK Marie Claire)杂志主编的利兹·琼斯(Liz Jones)曾坦言,“现在,人们选择一本杂志到从书架上取走它的平均时间是3秒钟,杂志成也封面,败也封面。”①杂志封面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推销与宣传的作用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女就开始作为一种化资源出现在我国各类杂志上,尤其是女性杂志,而封面女郎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由甜美变得性感,由保守变得开放。本试以《女友》杂志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其18年的封面女郎变化,来探寻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女郎形象变迁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以后《中国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概括出新世纪女性形象的复合性特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与简化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晶 《编辑学报》2019,31(6):600-605
我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迄今已在该杂志做采编工作20年,亲身经历了她从《地理知识》杂志改版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从1.5万册/期增长到100万册/期、杂志社从十几个人发展到拥有几百人的传媒集团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总结在《中国国家地理》20年的采编实践,探讨了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普期刊内容特性的几个发展阶段,探究了该杂志在近20年间是如何将其内容制作的性质从简单科普向科学传播转变的,介绍了其在内容制作方面是怎样完成了对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从学习和模仿到质变和超越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味儿”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一些经验。我最想表明的意思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实践给我们以信心:中国的科普期刊,只要坚持科学传播理念、遵循媒体传播规律,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普道路,并成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8.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linglei”(另类)来形容他们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对其女性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精英女性总是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她们的形象与社会赋予的身份预期不符,本文试图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形象转变,探讨精英女性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1.
《健康之家》 这是一本在北京办的杂志,杂志着力描述青年女性的精彩生活,致力于把健康知识真诚地传递给千家万户,尤其树立女性健康的引路使者的形象,杂志封面上提示该杂志2008年全新改版,但是笔者并没有看出该杂志有符合“改版”条件的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健康之家》值得读者仔细阅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以女性角色为主的电视剧、电影层出不穷,可以发现,导演和观众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作为以男性形象为主的电视剧,《琅琊榜》以其不多的女性角色塑造,为我们呈现出关于女性审美的研究范本,并直观地展现出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的增强,英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女性”作为英国媒体想象、表达、判断中国文化、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得到较之以往更多的关注与报道. 西方报纸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往往遵循美国学者弗莱德·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归纳的五个要素即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邓文迪护夫”事件能够成为英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于这一事件不仅具备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利用一个中国女性所引起的关于女性形象、行为、气质的讨论,转移公众对于窃听丑闻的注意力,并将邓文迪个人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女性整体的气质性格相联系.下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英国报刊与中国女性形象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封面是一本期刊最重要的一页。党刊也是刊,其封面能够形象地体现党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风格特色。本文结合甘肃《党的建设》杂志的封面设计,论述了期刊封面设计要素、特点,进而说明封面设计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一本杂志的品位。  相似文献   

15.
想了一下,对我来说,还真没有哪一本杂志能象《美育》这样,从创刊号到现在,一期不少。因为喜欢它,自然给予它的关注也就格外地多一些。我发现,《美育》这两年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姑且不谈它的文字内容,就从封面和插图来说吧,如果同它第一期封面的那幅黑白木刻相比,那现在简直有了“质的飞跃”。原来把它和《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6.
韩剧引进中国已20余年,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星梦奇缘》的李涟漪、2000年《蓝色生死恋》的崔恩熙,还是2013年《来自星星的你》的千颂伊等,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生动全面立体的韩国女性艺术形象,满足公众对女性艺术形象想象的热情,让公众在肯定和欣赏这些女性形象的同时也让女性朋友对其形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成为生活中女性形象应有的形象,甚至是亚洲女性形象的代表。本文以韩剧中的三代"灰姑娘"形象为例,梳理"灰姑娘"式女性形象的演变历程,分析韩剧传播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指向,并由此透析其丰富的文化镜像意义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90年代后期,中国的男性杂志逐渐兴起,21世纪才得以繁荣发展。女性在我国男性时尚杂志中呈现出多样的特点,成因很多。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男人装》与《时尚先生》两本男性时尚杂志对比研究,从凝视视角剖析男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方秋燕 《大观周刊》2012,(21):23-23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长篇小说《紫色》于1983年一举囊括了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好莱坞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将之搬上银幕,并荣获1986年多项奥斯卡提名奖。本文将从妇女主义的角度分析电影《紫色》中追求自由的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20.
张夏楠 《新闻世界》2012,(6):101-102
《中国企业家》杂志定位于“商业领袖”,关注“领袖商业”,聚焦于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企业家,而封面故事就是对这一定位的良好诠释。本文通过对201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家》封面故事的内容分析,对该杂志的影响力构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