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要看到更深的东西。忽视“小事情”的存在,就会失去寻找新闻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声明     
记者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要看到更深的东西。忽视“小事情”的存在,就会失去寻找新闻的敏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接触一些来报社倾诉烦恼的读者,他们反映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这些“鸡毛蒜皮”怎么看,怎么处理?乍一看,无非是关乎一两户、最多十来户市民生活的小事,这类“小新闻”,往往与新闻评奖无缘,记者也难以倚此成名。因此,不少年轻记者对此有些“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4.
黄振鹏 《新闻窗》2007,(1):33-33
一篇好的报道,无疑要反映一个大主题,或反映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或反映政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或反映中央、省委的政策精神落实情况及带给群众的实惠,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等。作为记者,大多时候所见到的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情,从小事中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用“小事情”来说“大主题”,反映好大主题,是记者们要多研究并  相似文献   

5.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通讯员,生活在最基层,天天接触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不可能也不会有重大新闻事件在自己的周围产生。就是产生了重大新闻事件,记者们便蜂拥而至,通讯员也是凑不上边的。因此,作为通讯员不要天天做重大新闻事件的梦。应该把写稿的主攻点放在身边的小事情上,通过小事情的挖掘,促其变成大主题,从而采写出独家的新闻来。 小事情,变成大主题这当然需要一番苦功夫。小事情只从表面上看是看不出大主题的。要透出表层看其实质,发现小事情和大主题的  相似文献   

7.
江卫平 《声屏世界》2014,(10):56-56
<正>"上稿难,难上稿"是众多地方台记者的共同心声。地方台记者身边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而一旦发生大新闻,就有大台的记者来将新闻"抢走"了。如何在平常的小事中发掘出"大新闻",成了地方台记者每天都要面对的考题。某日,我偶然翻阅到上饶电视台2013年2月《时政要闻》用稿小结,突然对地方台记者的"生存之道"产生了一丝明悟。上饶电视台的用稿小结中写道:"婺源台的《婺源:正月十三  相似文献   

8.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9.
张勇锋 《新闻世界》2010,(11):39-40
客观性原则,一直是全球新闻界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传播理念,但经常的情况是,在媒体看似价值无涉的表象背后,是隐藏其中的意见表达,而且,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这种意见表达所持的立场越是鲜明。美国《时代》周刊关于阿富汗"割鼻女孩"的封面图片报道便是一例。因为《时代》一直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精英媒体之一,它的新闻处理方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新闻的"客观性"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1.
对记者来说,丰富的新闻源固然必不可少,但要沙里淘金,出"活"新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记者深入生活,多"接地气"。唯有"接地气"方可广交朋友聚人气,方可随时捕捉到灵气漫溢的"活"新闻。一天,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多宝保护站的李春如给笔者打来电话说,他们那儿的夏候鸟已经来临。去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12.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题材的分类、记者的分工越来越细。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版面,就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分工越细,要求记者的专业素质越高。近些年来,法治新闻记者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照抄"司法文书,仍不时出现事实差漏,甚至引起纠纷、官司。本文试图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司法文书"新闻化"过程中,记者必须注意的"抄写"要求。一、准确与模糊这里的"准确",是指新闻表述尊重司法文书,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论电视新闻记者的“突前”意识江克关人们常常用"新闻敏感"来评判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文字记者凭"新闻敏感"辅之以基本的写作能力,就可以写出新闻作品。电视记者则不同,除了应具备一般记者所应有的新闻敏感之外,还必须具备善于和敢于"突前...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们有幸陪同《中国档案报》刘琛、罗京两位记者一同分赴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黑河等地,就全省档案服务民生4个典型及3名"最美档案人"候选人进行了采访。从两位记者的身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次新闻采访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探索,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精彩。而采访过程中的新角度、新发现、新亮点,才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闻不仅在于你如何写,更在于你如何看。档案工作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是发现新闻的眼睛。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平面式的事实罗列,更不是对新闻事实的浅尝辄止,应该是事实客体在记者主体意识统领下的深度反思,是新闻事实表象下更为深层的本质表达.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深度报道在揭示事物本质、挖掘新闻内涵时更加入了音响的呈现,从而使广播深度报道产生了独有的魅力,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用“音响”打造“深度”,让听众进一步地准确理解新闻事实的内涵,使广播的深度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价值得到有效挖掘,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和广播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荆门市新闻战线以"媒体转文风、记者转作风"为主旨的"记者五走进"活动,从2009年3月启动以来,已历时整整两年。所谓"记者五走进",即记者走进企业、走进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和城市社区、走进革命老区以及走进创业人群。这项活动两年来,荆门市直各新闻单位1000余名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员给我们新闻函授中心来信"诉苦":自己身处一个没有特点的基层单位,身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可写的。有的学员还抱怨说,自己所在的单位实在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还有的学员羡慕师以上机关的新闻干事,能在机关和各个连队跑,可以抓到“大鱼”、“活鱼”。  相似文献   

18.
崔正瑜 《新闻窗》2010,(6):77-77
近几年,在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后,不时出现"抓记者"的新闻。有些政府部门或企业试图以"诽谤罪"、"受贿罪"追究记者刑事责任。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28日,伊春警方扣留4名采访空难记者,并扬言“抓的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9.
易飞 《新闻前哨》2012,(9):35-37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新闻战线一方面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记者,产生了一批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某些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其"急就章"下的一些新闻作品,要么夸大新闻事实拔高新闻价值:要么为了使作品血肉丰满,编造细节甚至非常生动的细节(多在人物通讯中);要么张冠李戴,转移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柯仙炉 《今传媒》2013,(1):78-79
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各地新闻记者扎基层,接"灵气",走出新意、改出特色,采访报道的新闻成为主打新闻。新闻媒体与记者将如何站在高度,着眼长远,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提升新闻报道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