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2.
<正>媒介的技术派和文艺的形式派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的第一部分——媒介即是讯息——中说:“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际联系与行动的尺度及方式。”保罗·莱文森则把“媒介即是讯息”,解释为“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但又说“麦克卢汉认为, 内容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数字技  相似文献   

3.
江璐璐 《青年记者》2007,(14):37-38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媒介是一种清晰度很低、使人深度介入的冷媒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一经提出就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直到今天有关冷热媒介的争论和质疑似乎还是没有结束。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就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等。冷媒介是指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基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以移动设备为终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因高时效、超便捷、强互动的优势迅速发展,使社交环境和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张凌 《新闻传播》2012,(3):187-188
当前,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而媒介融合的光辉前景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在看到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给媒介形态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媒介技术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而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善媒介的形态,进而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9.
移动网络舆论场的现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卢汉曾用“媒介即讯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所谓媒介即讯息是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移动互联网打开了人们感知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进了认知事物的新尺度,开创着新的舆论格局,催生出移动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信息大多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很多人都不能想象自己会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可是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使这一切都成为了现实。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类不断发展科技,使得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一点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得一览无遗。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来看,人类总共经历了4场传播革命,首先是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然后是印刷的发明推动了整个历史文明的发展,而电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革命性的。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我们一同进入了如今的“读图时代”。作为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又一次现实例证,数码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再次抢夺了早已习惯于导语阅读的受众注意力,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新闻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意思是一种新的有影响的媒介不仅给我们增加了传播渠道和通路,更大程度上将社会资本在整个社会层面进行重新分配,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才  相似文献   

14.
辛璐 《新闻世界》2009,(1):107-108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催生新型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还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失衡的现象。慢慢形成信息的两极分化——“信息沟”.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在其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工业时代的民俗》中提出,人类的文化史上,媒介和技术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但媒介究竟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它改变了什么?它通过何种途径改变了我们?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中,他试图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让人们理解媒介带来的  相似文献   

16.
历来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化研究异议颇多,本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选取了宏观视角,在历史的,社会的和化的大环境下考量媒介技术,并且涉及技术哲学的研究课题。大大突破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局限,因而,其媒介研究富含深厚的化意蕴和学科张力,不仅具备时曾经占据优势地位媒介的强大追溯力,而且蕴含了对未来可能出现媒介(如网络)的天才预见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决定论是西方一些学者的重要观点,而麦克卢汉是这个观点的重要支持者,学者们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甚至"把传播媒介的发展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向了传播技术决定论的极端。在本文中我将针对这个观点提出我自己的看法。说到媒介技术决定论,我觉得我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学说。技术决定论认  相似文献   

19.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0.
梁越 《编辑之友》2010,(11):57-58
<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10版)是麦克卢汉的传播学巨著.书中麦克卢汉所谈的"媒介"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媒体".这个"媒介"的范围更为广阔,它是一切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仅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也是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且积极的、能动的信息.因此麦克卢汉首要的,也是最著名观点即是"媒介即信息." 这里的"信息"又不同于我们日常在媒体或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麦克卢汉都不以媒介文本作为考察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将媒介本身的特点、效用、影响力与其某些决定性因素当做观察对象.媒介或技术的信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