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沈建群 《大观周刊》2012,(47):277-277
说到习惯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很熟悉。习惯,就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首我们可以围绕孩子与电视的话题做一项调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吗?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吗?是不是一到家就打开电视?双休天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呢?刚才我所提的到的几个问题就是关于习惯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国首届少儿网络生存训练大赛》 2000年 5月 6日在郑州海天大酒店正式拉开了序幕,我和好朋友王珏也代表我们全班同学有幸参加了本次大赛。  这次大赛的规则是:在网上答老师为我们出的题,答对了有分,分也就等于钱,吃饭都要用你所得的分去订购,如果答错了,你就买不到饭,自己饿着。  到了 10点,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先上网进到了商都信息港答题,第一道题:查找江总书记的照片,并发送到任校长的电子信箱内。我们灵机一动,在搜索栏里打上了“江泽民”三字,显示屏上立刻出现了江总书记的照片,我们马上把它发到了任校长的电子信…  相似文献   

5.
如何适应城市经济改革的形势,使报道工作有新的起色。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时,想谈点个人看法。我们这里的饮食服务行业,原来的服务态普遍较差,我自己就曾碰到过,可一时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说来也巧,去年十月份的一天,一位朋友请我到汤沟酒家吃饭  相似文献   

6.
周云龙 《视听界》2011,(6):53-56
1 下班之后,去新城市广场的井水小厨吃饭。在十字路口等绿灯的时候,听到路边一位女士抓着手机大喊:到哪儿呢?我在……教育台,阿晓得啊?江苏教育电视台南边的这个十字路口!脑子里立即闪回大约10年前的一个镜头,当时我们电视台刚刚搬迁到新址办公,友人来访,电话里导航十分吃力,不得不搬出周边有点名气的建筑物:金润发西边、京西宾馆东边。对方还是不能明白,只好再做补充:向阳渔港北边一个十字路口!现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参照物,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南京河西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7.
白领习惯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常常在天上飞来飞去,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从飞机场到宾馆一路上所有目光所及的英文招贴他都会忍不住要念叨一遍。放在其他行业的人士身上这个习惯的确古怪了一点,但如果人们知道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标准的白领,可能就会不足为怪了。 白领像大多数舶来品一样天生带着某  相似文献   

8.
我从1999年开始就同蒙牛打交道,曾在蒙牛的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蒙牛高层孙先红,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我们成为朋友后,做事时为对方着想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尤其是某些突发事件出现时,与这个朋友的交流会使事情变得特别简单。  相似文献   

9.
去年以来,在有些报刊上,先先后后,就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展开了讨论,发表了大量文章,到现在,有的报刊还在展开这方面问题的讨论。报刊上出现了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我总觉得讨论这些问题并没有抓住最重要的问题。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走向更加深入更加广阔的阶段,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讨论,如果我们把吃饭穿衣问题大张旗鼓地加以讨论,这就会起转移视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前几天和身边朋友聊天,朋友有一套即将闲置的房子要出租,其中先说到了他家里的有线电视,朋友说,我房子假如出租给居家租户,恐怕要安一个,家有考生的就不用考虑安,这范围可缩小了一大批;假如出租给公司,就一定不用安了,除非他刻意要求。理由很理直气壮,公司年轻人居多,甚至都是年轻人,都有电脑,想看上网看,电视就可有可无了。可是宽带或者光纤那是必须安的,现在的人都不敢想象没有互联网了日子该怎么过,生活该会什么样。你看  相似文献   

11.
来美国后我们和一个两年未见的朋友重新接上了头,只要他到纽约来,我们就会见一面。以前他曾有一次出差到北京,来我家吃晚饭。当时因为忙着工作,我随便用微波炉热了点东西糊弄他,临别时他的恋恋不合让人诧异。这次我们在飓风后见面,他先说要把我们送到地铁站,后来索性跳上地铁一路送回了家,坐在我家沙发上又嗑了一个小时瓜子,这才赶在暴风雪来临前回到曼哈顿去。这个朋友已去国30年,最早在华尔  相似文献   

12.
正企业是归政府管的,如果企业有问题,肯定是政府管得不到位,如果政府负责任,企业就不会有问题。在2013年,我做了永源公益基金会,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今年的筹款,又用了5分钟,完成了明年的筹款。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影响力,这是大家对你的信任。我想告诉大家,当那么多钱分分钟堆到你的面前,你真的会对它动心思。所以,个人的道德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我们专门请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我们的监事,选择岳成律师事务所来做我们的法律顾问,并且我们把我们的账全部挂在网上,让每一个网民都知道钱怎么花的,这样才能保证不犯错误。我对企业没有太多的批评,我主要说一下政府。企业是归政府管的,如果企业有问题,肯定是政府管得不到位,如果政府负责任,企业就不会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体会移民     
选择回国 (1).生活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美国的生活品质高于国内,实不尽然。虽说污染少、基础设施齐全、法制完备等等,但是消费也高,在美国如果你年薪5万美元,就请不起保姆。而在国内,年薪只有2万5美元,每月花上500元人民币就可以请一个很好的保姆了。 我好几个在国内的朋友都是这样,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去看电影、听音乐会、旅游、读书、上茶馆、搞聚会等等。对比之下,我在美国的好友,做计算机的Consultant,两口子收入近20万美元,但是两个人通常要8点钟才到家,吃完饭10点钟,看看电视就睡觉  相似文献   

14.
我刚到电台工作,有朋友问:“三百六十行,干什么不好,非干广播?”“干广播有什么不好?”我不解其意。“广播在报刊和电视的夹缝中生存,办台难哪!”朋友替我忧心忡忡。待到接触实际工作,我才感觉朋友的话不无道理。白天,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大小小的报纸摆满了办公桌,各种各样的杂志搁进了阅览室。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声音、图像并茂,哪还有广播的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15.
朱丹  刘纲 《大观周刊》2006,(28):66-67
夏日的气温不断攀升,可是人的胃口一点点下降。每逢这个季节,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有不少朋友打电话来咨询该上哪里去吃饭?突然间发现,此时此刻,有着浓浓家乡情怀的滇味家常菜才是朋友们最喜爱、最能勾起食欲的菜肴。  相似文献   

16.
我不同意这种认为市场能自我调节以及电视市场能为我们提供完美无缺的东西的空想观点。……如果电视要变化,电视上的男男女女就必须使电视成为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指导机构,而不仅仅是市场上最低的共同标准的反映。根据近30年来的纪录,电视市场的技术是出类拔萃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18.
梁爽 《青年记者》2006,(9):54-56
如果按年龄段分界的话,30岁以前我是看电视的,30岁之后我是干电视的,看电视时的眼光是娱乐性的、生活性的,而干电视后看电视的眼光则是学习性的、研究性的。在加盟电视队伍之后,由于工作上的体验,我对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我认为,要清醒认识城市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发展大格局中的差距和不足,我们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有懈怠,就会标兵更远、追兵更近,决不可满足现状、盲目乐观。困局与迷局●“混血儿”的身份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是一个“三不象”的外形,这就是业界经常念叨的“机关不机关、事业不事业、企业不企业”,尤其…  相似文献   

19.
就像做了一场长长久久的梦,年代久远,无从追溯,如果真要找出一个起源和开端,我想,应该是我背着书包回奶奶家吃饭的那个昏沉沉的午后。被人们定义为人类史上最恐怖的恐怖袭击,那个代号"9·11"的日子……于是整个青春期都浸泡在一种思考中,为什么我要隔着电视去了解世界?除了做游客和学者之外,我能否在世界上发生大事件的现场亲历?似乎答案唯一:新闻记者。我开口说长大想做记者的时  相似文献   

20.
认识黄匡宇先生是在1996年秋天的广州,当时我正在参加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一位朋友告诉我,暨南大学有位黄匡宇教授,很有个性,很有见解,问我想不想见见他,我欣然表示同意。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一家咖啡厅里见了面。黄先生一说起话来眼睛就会睁大,显得很亢奋,慷慨陈词,见解独到,果然如同那位先生的介绍。我是山东人,马上就想到这位江西老表脾气很像我们山东人,如果没有后来的交往,大概黄先生也会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不久,黄先生给我寄了一篇稿件,《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电视传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