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柳州方言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方言中"倒"的用法比较复杂,共有七种情况。"倒"的动态助词和动相补语的用法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动态助词"倒"的用法是由动相补语"倒"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难易"结构(Tough-Construction)是一种特殊的提升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生成语法中的热点话题。由于"难易"结构中的谓词是一类特殊谓词,传统文献中涉及这类谓词提升的研究为数不多。文章从分析英语"难易"结构形容词性谓词特征出发,探讨其补语既可以移位也可以留守的原因,对比分析英汉语"难易"结构补语提升移位的区别,发现英语"难易"结构的补语提升是名词词组的提升移位,而汉语中对应的结构是主题提升移位。  相似文献   

3.
付文萍 《考试周刊》2012,(28):46-4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和"动"是可能补语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者有时可以替换,而有时却不行,本文将对这两个词在作可能补语时所存在的异同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地区通行使用方言语尾助词"了"。此"了"在辽西话中主要用于"动+结果补语"、"动+结果补语+简单宾语"、"动+趋向补语"、"动+趋向补语+简单宾语"这4种句式的句末。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助动词"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得"后主谓结构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语法语义分析,对哪些应看作补语,哪些不宜看作补语,对不宜看作补语的,应作何种处理等这些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的问题,划清了界限,并做了具体描写。  相似文献   

6.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7.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夏梦 《现代语文》2009,(6):92-94
无锡方言中的"落"相当于上海方言、苏州方言中的"脱",一般作结果补语,但因其使用的频率极高,正处于进一步语法化的进程中,逐渐跳出结果补语的范畴,意义虚化而用法多变.本文尝试研究"落"除实词之外的各种用法,描写它的分布与语法功能,解释它的语法意义,同时,对它的语法化机制和语法化方向提出个人见解与论断①.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4):51-52
"酋"、"掉"、"倒"是西昌方言中的特殊助词。在西昌方言中,"酋"可以作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掉"、"倒"作动态助词,且这几个助词有时还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词组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组“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镇安县米粮镇方言的子尾词非常丰富.子尾词有双音节的,也有三音节、四音节的;子尾词有成词、别义、小称等语法意义.研究子尾的语法结构与功能,可以进一步展示镇安米粮方言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宜都方言中,“哒”[ta]字是个比较常见的助词,主要被用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种。对方言“哒”字的进一步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普通话中与“哒”字相近的助词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深化对方言中助词的整体认识。笔者对宜都方言中助词“哒”的考察除了引用宜都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还结合汉语普通话中有类似语法意义的词汇以及相近方言对“哒”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温州方言中使用最广的程度语"显"能有选择地跟形容词、动词、名词组成正偏式,即"显"结构的基式"X显",重叠式"X显X",反复式"X显X显"、"X显X X显X",凝固式"大显"。这些组合式大都在句中作谓语或补语,偶尔也作定语。本文以温州方言语法为立足点,结合口语语料,对比普通话语法结构,分构词、构形两类,按实词的定量、非定量原则和有界、无界标准,归纳出"显"具有表程度、表强调两种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卫辉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连接中心语与补语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相比较而言,其表现格式更丰富。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描写卫辉方言中中心语与补语的表示格式,并和普通话相比较以突显卫辉方言补语表达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陇东方言中助词“得来”、“得”跟普通话中助词“得”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用法,它们不但做助词,而且还凝固成词。本文就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语法现象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19.
文山方言语气词“啦”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构成重叠式,还可以在其后加另一语气词“嘛”。它往往出现在问答句中,常见的格式有两种:1.是+啦。2.格是+啦。本文试图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这两类格式中“啦”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