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乡土民间"是一个独特的审美文化空间,在现代小说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究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参与建构的立场各异,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在乡土美学的建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乡土美学得以发生的主导因素.乡土美学是建立在审美地理学坐标上的美学形态,它从地域性的产生原因、意义及地域的自我认同彰显乡土美学的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叙事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代名家对于乡土看法的直接表达,是基于他们的审美立场而对乡土进行的诠释。例如,基于启蒙视角下的凋敝乡土、基于审美视角下的田园乡土和基于革命视角下的苦难乡土等,这些都是我国现代名家基于不同的视角下而对我国乡土的展现。本文着重从这三方面对乡土叙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地域意识审美一直贯穿始终,从一元化的乡土审美走向多元统一的乡土审美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地域意识审关流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乡土小说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主题,为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作为乡土小说美学特征的"三画、""四彩",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无疑是展现乡土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手段。丁帆凭借自身敏锐的审美能力,抓住这一重要元素来评价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为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和评判提供了一条参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他的批评声日益高涨起来,尤其是曾应邀抄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行为备受诟病。批评者大都站在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他们不屑于从历史和理论角度作深入的探讨。在接受美学的框架下,毛泽东的《讲话》和莫言的"乡土"立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莫言在作品中的实践是一种对《讲话》精神的继承,更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以其本色的民间立场在其文本创作中营构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世界。其独异文本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乡村现代化转换的焦虑与期待,另一方面缘于作者那份厚重的乡土情怀。文章主要从乡土立场、乡土意识、乡土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0.
王鲁彦乡土小说包含着多重的美学意蕴,作者倾其真情悲叹小人物的命运,在对故乡意象的审美创造和乡土民俗的描绘中,寄寓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审美理想,并且真切地表达对正直、质朴的人格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12.
乌申斯基认为,民族语言教学在国民学校里应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儿童精神发展、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初等学校中民族语言教学法,编写了出色的民族语言教材。他倡导借鉴、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语言成果。在我国,双语教学成为一种新时尚的今天,重温俄国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民族语言教育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民族语言本身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 ,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 ;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 ,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 ,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诗性语言决定诗歌外在体式的理论见解,考察了成长期新诗白话用语的三种类型:口语化白话、国语化白话和杂凑式白话,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以文学研究会诗群为首、采用口语化白话的诗人,坚持自由诗体写作;以新月诗派为首、采用国语化白话的诗人,探求格律诗体写作;以象征诗派为首、采用杂凑式白话的诗人,则在自发地作节奏自由诗体写作。  相似文献   

16.
民居中的装饰图案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作为福建与中原交流的枢纽地带,武夷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子,又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就要从武夷民居装饰图案的归纳中寻找古人智慧的结晶及对当今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