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55-156
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主管部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机械原理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不及格率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是一项模糊的事业,不能太有效新加坡在1979年分流是为了要解决不及格率的问题,进行了非常有效、非常严格的分流,效果非常好,不及格率就解决了.但是,同时也影响了60%学生的学业进程.  相似文献   

3.
电话簿上的“9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搞好高校学风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教师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常春香  王皓 《天中学刊》1998,13(2):102-103
1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体质现状及分析我国要走进世界强大民族之林,人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令人担忧.1996年湖北高校对千余名大学新生进行素质测试,不及格率达33.23%,其中女生达43.31%.清华大学从1989年开始连续几年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试,其不及格率也在33%左右,其中1994年入校的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前10名的尖子生中,不及格率达75.68%.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校都不得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就近年来的高校公选课考试结果来看,不及格率逐年上升,尽管采用了诸多办法,但是收效不大,在文章中,就出现的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和分析,从多方面出发,追根朔源,探索了一系列新办法,力求解决公选课的考试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高校的扩招,近几年新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水平差距较大,在其他高校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尤为突出。以材料与化工学院近几年的新生入学成绩为例,2004年新生入学最高分660分,最低分433分,2005年新生入学最高分635分,最低分416分。以“基础化学”几门课程近几次的考试成绩为例,高03级“有机化学”考试卷面不及格率为77%(2/93)(括号中为卷面最低分和最高分,下同);化03级“物理化学”考试卷面不及格率为36.5%(12/99);高04级“基础化学”考试卷面不及格率为47.3%(22.5/89)。入学成绩的巨大差距和入学后学习成绩的悬殊使教师处于“考题难掌握”、“进度难掌握”的尴尬局面。在国家招生政策不发生大变动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在各专业、各层面实施切合实际的分级教学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异步教学研究》2009,(5):30-30
本报讯记者樊云芳报道: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差班里推广。具体地说:一个不及格率在50%以上的差班,只要认真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法,一年半左右,便可基本消灭不及格;而一个不及格率在25—35%的中等班,只要认真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一年左右,便能基本消灭不及格。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实施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课程不及格率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产生其现象的原因,并就降低不及格率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学分制环境下,重修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强有力保证,因此各高校非常重视重修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定阻碍,不及格率逐年增加、重修选课难度大、学习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高校应从提高重修工作管理的规范性出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改革,推动教育综合管治,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满足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据报载,某市1985年淘汰了327名学生;某校1985—1986学年内淘汰了27名学生;一专科学校在一次性处理中就淘汰了12名学生。另据有关材料披露:某高校1718名学生参加考试,不及格率达25.7%;还有两所专科学校不及格率分别为30.9%和32.7%。另外,近年来,不少高校反映学风不好,考试作弊成风,学生有违法犯罪行为而被判刑的虽属少数,但时有发生。各校因违纪受处分的学生比例也不低。如某校1985—1986学年在校内受过处分的有93人,另外有76人留级,这169名学生目前暂不能算作是合格的大学生,到毕业时能否够得上合格人才,还要看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这些严酷的事实,就向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从教育单位本身来说,如何分析和看待这种现象?这是我们必须向党和人民、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作出回答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