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学完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这时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我会  这道诗(1 )读  (2 )背  (3 )默写  (4 )画  (5 )表演(题目一出 ,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 ,同学们跃跃欲试 )生 :我会背这首诗。(这位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并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和语气 )师 :背得好 !读出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 ,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 ,最后惘然若失的感情变化。评 :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生 :我会默写这首诗师 :把你写的给大家看看。(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 ,结果这位学生把“遇”写成了“偶”…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案例】 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5.
<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7.
第二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说:“隐者是谁?”我一愣,大家都看着那个孩子,露出不解。我笑笑说:“是呀,我怎么没想过。诗人也没有告诉我们,不过,也许诗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我们一起去找找隐者吧!”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开始寻找隐者。师:你们发现什么了?生:隐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人,因为他在云雾重重的深山里采药。生:我认为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是为老百姓  相似文献   

8.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凤城市凤凰城区文化小学何淑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相似文献   

9.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人贾岛要去拜访隐者,却发现隐者不在家,他去了哪里呢?贾岛只好询问松下的童子。同学们,如果你能把右边的20张小图片按照下面的这幅大图排好,就能拼出一首古诗来,这首古诗就是《寻隐者不遇》了。  相似文献   

11.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12.
读写训练要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古诗的特点,在理解时要弄清它的内涵,填补诗句之间在内容上的空白,明确全诗所表达的感情,应着重抓诗句中关键字词(包括实词和虛词)的理解。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了“言”、“只在”的“只”、“云深”的“深”这几个字的含义。然后抓住《寻隐者不遇》一诗在表现形式上是问答体这个特点让学生相互问答,结合诗句,想象出该怎么问怎么答才符合诗的内容。这样  相似文献   

13.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师: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三顾茅庐》,看看两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寻"和"顾"都是寻访、拜访的意思,他们一开始都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生:他们都是去拜访一位隐者。刘备要拜访的是诸葛亮,他也是一位隐者。生: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  相似文献   

1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河南省邓州市教委教研室杨华民小学五年制语文七册的古诗《寻隐者不遇》,虽然短得只有20个字,却是一幅画中有画的彩墨图。诗人贾岛,深山访问,"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主",语言通俗得连儿童也知道是什么意思。然而,平中见奇,这两句却是一...  相似文献   

16.
《寻隐者不遇》虽然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古诗,但是诗文背后的意思却很值得玩味。言为心声。笔者以为若想试图走近诗人贾岛的内心世界,不妨抓住寻人之人与童子之间看似简单明了的对话,然后由此入手,通过对诗中三人的步步追问来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揭开诗中隐藏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8.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19.
“风头、猪肚、豹尾”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准。而古人写诗,对诗的结尾也颇为讲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便可发现.其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下面九种。一、自然式这种结尾随着诗人所叙述的事件的结束而结束,使人读了有一种贴切自然的感觉。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四句,一问三答,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记述了他走访隐者不遇的全过程,显得结构完整,又真切自然,具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贾岛《寻隐者不遇》。教师提问:大家喜欢贾岛的这首诗吗?如果喜欢,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回答(略)。这首诗短小精悍,很能体现中国诗歌虚实相生的特点。那么,中国诗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