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3.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4.
庄子诗意地言说着不可言说之"道",由道所展开的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庄子游于物之初不分物我,在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新世界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从庄子逍遥论的背景、方式和基础出发,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庄子思想对"常人""沉沦"的生存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展示"向来我属"世界可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寓言、重言与卮言是《庄子》言说的主要方式,其言说表达也是形成《庄子》文学性的重要方式。以索绪尔的两分法来看,"三言"拉开了作为符号层面"能指"文本与"所指"意义之间的距离,像喻性文本增加所指的容量。从皮尔斯的三分法来看,《庄子》文本作为表达层面的"再现体","三言"的表达对其带来了奇特想象而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不仅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本身,也使得文本获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义,这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所言的诗性,也是文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巵言"既是《庄子》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庄子》言说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庄子·寓言》中,"巵言"之义多由"巵"之义引申而来。历代关于"巵言"义的解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因"巵"声求"巵言"义;由"巵"义得"巵言"义。其中有确切结论,也有附会之说。经考释可知:"巵言"义应由"巵"的"圆(酒)器"及"欹器"之义综合引申而得。  相似文献   

7.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8.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9.
从语篇修辞角度指出《庄子》中常常借助语词、句子乃至篇章以表达某一观念或暗传某一思想,因此,它们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语词形式意味、句子表达式意味和篇章结构式意味的分析,认为这些"形式即内容"的言说方式,是庄子为破解"道不可言但又不得不言"这一道言悖论而精心设计的一种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0.
言、意、象是中国思想史涉及极为广泛的三个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其后历代思想家也对此颇有见解,尤以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的讨论更为广泛、丰富。然而,言、意、象这三者的论述却并未终止,历代众多思想家也对其作出了不同侧面的阐述和理解分析。在形而上的领域,言不得其位,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而进入精神的充分自由,继而进入悟道之路。研究庄子的言意观,探索分析其言说方式于哲学、文学领域均极具价值,更有助于对我国古代思想的了解掌握。本文主要围绕庄子的言意观及其"三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