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栩 《新闻世界》2011,(4):114-116
"抄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十分普遍,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抄书人通过抄写书本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自身也有所裨益。从古籍记载的抄书人来看,抄写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探索的基本环节,也是其维持生计、走入仕途、功成名就的一条主要途径。正如成语"洛阳纸贵"记载抄书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在诸多社会领域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先生在为《崔东壁遗书》写的序言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小故事: 乔松年的《萝摩亭扎记》载着一段笑话。《穆天于传》中有一句“封膜昼于河水之阳”,“膜昼”是人名,“封”是封建。不意有一本“昼”字误书作“画”,作《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白以为找到一段画史的材料了,就在他的书内写道:“封膜,周时人,善作画。”张彦远是唐代人,那时刻印本恐怕还没有流行,他见到的《穆天子传》,只是手抄本。繁体字的“昼”与“画”,仅一笔之差;抄书人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其梗塞”。可见用词精确,造句通畅,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有些作者,或文字基本功不扎实,或写作时漫不经心,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用词造句不确当的现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幽默     
我是画图画的,有时也作文,投寄报纸发表。因为怕丢,就复写一份自己留下。积数十年之经验,越来越感到非留不可了。拿最近一次来说,有家报纸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是我熟识的青年朋友,自然要按时交卷,他也按时登在了报纸上。我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才发现1,000字里,只有第二段开头16个字的那一句是我写的,还有一个句点;此外,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那篇作文有1,400字,选用了1.14%强,按原稿署名“方成”。因之也越来越感到当编辑之难了。一篇别  相似文献   

6.
我曾有幸听过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上的一堂写作课。那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写作要有严谨屿态度,而不要宽容自己。“不要宽容自己”,这是朱教授在讲课中说的一句话。他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精神。朱教授说,他写文章时,每写完一句,都要从第一句开始读一遍或几遍,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一万句,就要读一万遍以至几万遍。这位老教授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不少人只知道写文章给别人看,而殊不知自  相似文献   

7.
一篇作品要想使读者触之即爱,一见钟情,一口气读下去,导语写得活不活、鲜不鲜,非常重要。古人十分讲究行文“起势”。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施补华提出,文章开头要象大山一样,“起处须有峻嶒之势”,险峻突兀。清人李渔也曾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8.
古时没有印刷术,书籍的复制要靠手抄写。在那时,被别人雇佣,专为人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卖给别人,以求得所佣功夫的薄利,这种活动就叫作“佣书”。这种人就叫作“佣书人”。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有了“佣力写书”的记载。西汉武帝时曾“开献书之策,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涉及版本学起源,结合古人对古籍认知转变的考察,认为明人对古籍有了“文物的观念”进而有了“仿宋本”,得出版本学起源于明代中期的苏州的结论,这一学术观点有别于前人,但极有见地,论证过程也很有说服力。书中还辨析了“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这句广为流传的对刻书等第的评论之句,介绍版本学术语、各个时期版本的特色、书目文献的重要意义,使读者明晰各种版刻本子的细微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讲授鉴定版本的方法,图文并茂,语言通俗。书中既有作者治学多年的经验分享,也有学术掌故,兼具学术性。  相似文献   

10.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3):109-110
大辞典》,积累有万余张成语源流训解卡片 ,书虽尚未得出版 ,但考据钩稽资料 ,开阔了他的视野 ,帮助他重温了青少年时代背诵的许多诗文、小说、戏曲片断 ,为他后来写辞源考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所著《我的手抄本〈金文编〉》中 ,对此曾有所提及。他说 :“古今学人读书治学 ,往往离不开背诵与抄录 ,抄书确是治学的好方法之一。”又说 :“今人治学也不例外 ,即使到电脑时代 ,背诵与抄录 ,恐怕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又说 :“我以为即使你将《四库全书》输入电脑 ,而于人脑中却无多书卷 ,恐怕也难于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田先生的这些切…  相似文献   

11.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12.
傅魁文 《新闻界》2002,(4):55-56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须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是千百年来诗(词)话写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王国维在决意从事哲学以后,长期探索中西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厚积薄发之作,其语言之精练、蕴蓄之深厚、持论之警辟,无不显示作者“不胜古人,不足与古人并”的气度,不愧为中国古典文论最后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人间…  相似文献   

13.
河南日报刊登《劝世良言五字歌》受农民欢迎去年11月30日河南日报刊登扶沟县68岁农民吴书款写的《劝世良言五字歌》。歌词有700句,3850字。歌的内容主要有“十要”与“十诫”。十要是:爱国家、孝父母、兄弟和、邻里亲、勤持家、学科学、讲卫生、办好事、不...  相似文献   

14.
宋朝有个大夫叫王祈,写了一首咏竹诗,其中有两句,他最为得意,于是拿给苏东坡看。这两句是:“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看后说:“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苏东坡显然在笑话他,因为“千口  相似文献   

15.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8,(12):51-51
关于文章的修改问题,古今中外著名的写作大师早有精辟的论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鲁迅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佳句杰作,都是精心修改出来的。《吕氏春秋》写成后,很注意语言的修改和用词的准确,、曾张贴于秦都咸阳城门外,征求修改意见,日:“能增损一字者,赏赐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由来。曾“披阅十载,  相似文献   

16.
清代抄书考     
清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尽管新的印刷技术即将取代雕版印刷,图书的制作手段更加先进。然而,人工抄写,作为一种原始的图书制作方式,仍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无论官方或民间、抄书之例仍然屡见不鲜。清代官方抄书以《四库全书》为巨。《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收书3503种,共79,337卷。卷数之多,相当于《永乐大典》的三倍半。乾隆三十七年(1772)  相似文献   

17.
“作文10篇、英语作文6篇、每天20个生字抄写6遍、记录好词好句8页、《语文2000例》10页、4本感动小学生系列、3本《淘气包马小跳》系列、1本科学普及读物、二级优秀2007版模拟卷五篇、希望杯题目若干、每天练琴至少两小时……”这是家长曾女士在网上为读五年级的女儿所“晒”的作业一览,一共有23项之  相似文献   

18.
我叫柳玉柱,是刊院学员,今年四十一岁,从事基层通讯工作已经十六七年了。这中间,虽没有半途而废,但因为工作繁杂,家事拖累,加之久居一处,视野狭窄,又从没受过专门教育,所以,时间虽长,成绩甚微。多年来、学写过消息、言论及诗歌曲艺等,在省内外十几家报刊电台,发表了各类稿件二百余篇。我的体会是:一、勤能补拙是良训怎么个勤法?一是我很早就喜欢抄书,也相信“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以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通俗格言。我觉得抄书有很多好处。一是促使你读时认真,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古人也提倡惜墨如金,“增一字则繁,减一字则阙”,“篇无累句,句无累字”。用这些标准来要求,不难发现我们报上不少消息的文字远没有达到。例(1)“地处北京南郊,过去备受‘沙荒’之苦的大兴县如今开出了‘五朵金花’:大兴县鸡蛋、鲜奶、蔬菜、西瓜和成片的绿林,使首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