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元明时期,江西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朝廷每年在江西的征米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二位。在清代,江西的农村社会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山区农业(商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商品经济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一、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在清代康乾时期,江西的农民已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多熟制种植,这是清代江西农业耕作技术的  相似文献   

2.
深圳等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从理论上特区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独特的对外发展的区位优势,而最重要的是转型时期的改革家和改革家精神的作用。基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证研究发现,“特区奇迹”产生根源于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而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差异的背后是改革家与改革家精神、企业家与企业精神的禀赋差异。  相似文献   

3.
汜胜之是西汉后期杰出的农学家.他的一生以“教田三辅”,指导农业闻名著称.他深人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撰写的《汜胜之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个人农书专著,代表了西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古代传统农业的杰作.汜胜之其人汜胜之是西汉成帝(公元前32-7年)时期人,因《汉书》无传,其生年年月和生平事迹不祥.但据后人考释说他原籍大概在敦煌、济北一带,本姓凡氏,  相似文献   

4.
常德有着9000年的稻米栽培和生产的历史,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三代以后,常德的稻米生产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春秋战国铁器传入时期;二是西汉以后牛犁技术推广时期;三是宋代以后圩田稻作农业兴起时期。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天工开物》出现前后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简况以及《天工开物》中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的运用,《天工开物》中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种植技术的运用对明清甚至当今农业发展的都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农业耕作方式①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刀耕火种。②“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木耒(单尖——双尖),单尖木耒又发展为刃部扁平的木耜。形状类似后来的铁铲。后来又出现骨耜或石耜。③青铜农具的出现:商周时期出现,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但比较贵。④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除了铁犁、铁斧,还有铁铲、铁犁等。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吃饭问题,已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在目前解决吃饭问题仍然要依靠农业生产,农业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最根本的产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枯竭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西北干旱地区实施有效的耕作技术,对改变坡面微地貌、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抗性、蓄水、保土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显著作用。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地膜覆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和间套四种效果较好的耕作技术,可供决策部门在制订农业发展计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所以农业生产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农业的起源、主要农作物品种、家畜的饲养和耕种工具、耕作技术等都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话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新石器时期有关农业方面的一些重要发现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在湖北推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实现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在湖北省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农业是用水大户.用水效率偏低.因此.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本文论述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主要包括:推广简便易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耕作覆盖保墒、节水灌溉与农业技术有机结合、以及改革灌区用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史学界对西汉史分期尚无一致意见,存在混乱状况;主要表现有三:1.将新朝史混入西汉史;2.“汉初”包含的年代太长;3.有些著作中对西汉史分期自身存在着混乱。这种混乱状况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西汉史。本文根据对西汉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综合考察,建议将西汉史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一)西汉前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1年),是西汉帝国建立与巩固,社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时期。第一阶段,高祖元年至高后八年,是西汉建立,奠定发展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文帝前元年至景帝后三年,是西汉统治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阶段。(二)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49年),是西汉帝国强盛、繁荣时期。第一阶段,武帝建元元年至后元二年,是西汉帝国发展至鼎盛阶段;第二阶段,昭帝始元元年至宣帝黄龙元年是西汉帝国继续发展阶段。(三)西汉后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是西汉帝国衰亡时期。第一阶段,汉元帝初元元年至竟宁元年,是西汉帝国转向衰落阶段;第二阶段,成帝建始元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是西汉帝国败亡阶段。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汉武帝统治时代又是整个西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期。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广泛影响到为政者的治国思想。汉武帝采取了重视农业、移民屯垦、廪贷灾民、兴修水利等积极的救荒措施,及时有效地缓和了因灾荒而造成的社会危机,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为后来西汉王朝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 汉唐时期是河西农业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由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强大和西北边防的需要,汉唐王朝均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经营,从而使河西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西汉昭、宣之世,河西农业就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到唐玄宗天宝初年,河西走廊更是“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富庶之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汉唐时期河西农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不足。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前一世纪.其中西汉是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化哪方面讲都得到了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匈奴发展迅速。西汉对它的政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顾勤 《新高考》2008,(2):23-25
一、考点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或:火耕)方式。2.距今七八千年前进人“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进入封建社会后,农业生产的发展,直到西汉时期才进入了一个跃进阶段,并由此而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所以,研究西汉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我们认识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还是有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基础学科。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化发展的历史时期,耕作学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在明确新时期耕作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构建立体化教材、改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强化生产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耕作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宏谋 《天中学刊》2012,(1):115-117
大月氏西迁中亚后,逐渐实现了生活方式由游牧向定居的转化,定居生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外,水资源的利用是关键。贵霜帝国时期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畜牧业作为另一个支柱继续存在。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网络普遍建立,实现了良性互动,为贵霜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农业属旱作农业。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呼伦贝尔农垦部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充分保证本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