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琼 《历史学习》2001,(4):14-14
17世纪后半期,英国在殖民扩张中,首先打败了荷兰,接着,为了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战争。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法共进行了四次重要的殖民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那么,英国打败法国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与法国是较早在北美大陆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西班牙与法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各具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两国在北美殖民活动中的失败命运,也决定了未来北美大陆的命运,为以后的新生美利坚合众国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两国在北美大陆的殖民争夺中失利的原因有两点相同:一是军事上几次与英国的交锋失败;二是两国在北美殖民地实行的政策不当,特别是宗教政策,降低了本国及他国人们移民其殖民地的兴趣,造成殖民地居民数量远不及英国,不能形成规模及建立强有力的殖民政府和军队,从而丧失了殖民地。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5,(1):65-68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活动,通过屠杀、掠夺、贩奴等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进行了多次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利坚民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拉丁美洲爆发了独立革命,拉美人民摆脱了西欧殖民统治而纷纷独立,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18世纪初期英法之间为了争夺海上和殖民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进行过13年的战斗,以英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取胜而法国失败告终。这场战争涉及诸多国家的利益,所以战争爆发的原因众多。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36页叙述七年战争期间:“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兰西,殖民势力荡然无存。”从这段文字表述看来,在七年战争之前,法国已经占有整个加拿大。在第37页的《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和《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这两幅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事实上法国并没有占有全部加拿大,而只占有现在加拿大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因此,课文中的表述用“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和新法兰西,殖民势力荡然无存”比较妥当。法国丧失的是加拿大的“殖民地”$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一、讲述荷、英、法三国争夺殖民霸权的概况,使学生认识西欧殖民国家为了对外扩张,导致相互之间长期的争霸战争,最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历史,一般都是从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开始。经历了殖民地年代,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靠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暴发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一、殖民地年代14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为探索通往亚洲的海道,横渡大西洋,偶然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从此,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主义者,陆续来到北美。英国人在16世纪向北美洲的东南部开始“探险”活动,但对北美的大批的殖民侵略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即独立战争前夕,英国在北美已占有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东达整个大西洋沿岸,西抵密西西比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36页:“七年战争期间……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兰西,殖民势力荡然无存。”课本第37页《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有三块:加拿大西部、新法兰西和路易斯安那。英法七年战争之后,法国虽然丧失了加拿大和新法兰西,但仍拥有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直到1803年拿破仑时期,才将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怎能说七年战争期间(1756~1763),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势力“荡然无存”呢?“荡然无存”?$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相似文献   

9.
英国崛起始于16世纪末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终于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对于美国来说,它的独立就意味着英国在北美大陆主导地位的丧失,尽管它从建国伊始就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并无意于世界霸权,但它的日益增长的强大势力却最终使它取代了历经二次世界硝烟、衰败不堪的英国。为什么英国和美国得以最终成长为世界霸权呢?为什么它们之间的霸权转换没有引发战争呢?  相似文献   

10.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曾因争夺疆土和欧洲大陆霸权不断发生战争,积怨很深,给两国及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法德两国实现了和解,并且在法德轴心的基础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英法商业战争是英国原始积累的形式之一,战争的任务主要是解决世界殖民地和海洋贸易的霸主问题,从而决定未来谁将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国,这场战争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战争的结果使英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相得益彰,增强了综合竞争力,从而迈出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步;战争形成的强大军事力量,也带动国内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战争带回的巨大财源,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动力;战争后英国人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生产,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更保证了工业革命的稳固开展。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对大革命法国的干涉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意识形态出发,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价值准则对法国革命及其理论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极大地加深了英国政界对法国革命的忧虑;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暴力和流血,“博爱法令”的颁布,促使了对法战争的爆发。反法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又把摧毁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作为对法战争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英国对法战争初期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开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意识形态之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法国武装力量在大革命期间进行了重组。这一重组不仅对大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战争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因此从武装力量的重组、战术的运用及军事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回顾这一过程。既加强了我们对法国大革命更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对世界战争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法近代革命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法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存在许多差别,两最大的差别在于法国大革命是一件长期历史工作的最后完成,辛亥革命却是希望在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要完成近代革命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实现所谓历史跳跃,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资产阶级本身来看,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战后的美国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第五共和国建立后的法国不甘受制于美国,戴高乐提出法国要有自己独立的军事、外交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从此,该主义成了法国军事、外交政策的灵魂直至今日。战后至今,法国一直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发起挑战,反对美国的控制,战后法美两国的关系是不和谐的盟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和英国大革命的保守性一直是个热门问题,从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政治结构两方面进行探究,可找出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农村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要较法国先进得多,并且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也比法国农民在大革命中的作用相对微弱,这是造成法国大革命更为激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但并不意味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革命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的历史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总体上已转变为反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终结.  相似文献   

18.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引起了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国的不安.他们组织起来,对法国革命进行了疯狂的干涉.当时已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感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它也走进了反法的行列.它与欧洲的封建君主国们结成反法同盟,并成为这个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9.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打破了欧洲原有的脆弱的均势,引起了欧洲各君主国的不安。他们组织起来,对法国革命进行了疯狂地干涉。当时的资产阶级君主国英国,感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也受到了威胁,也走进了反法的行列,并成为反法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20.
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历史与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满了暴力和强权的近代国际政治中,英国和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和平崛起,这主要得益于不断发展的经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及其引发的工业革命;战争不是英美崛起的本质原因。英美崛起以后也主要是通过自由贸易、绥靖谈判、提供新型的国际管理理念和制度等和平方式来维持优势地位或提高影响力的,并没有主动挑起大规模的反体系战争。大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先例和理论反思说明,即使按照现实主义的循环论主张.21世纪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也完全是可能的,同时,中国要想真正和平崛起.就必须敢于、勇于使用武力在国家桉心利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