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可波罗出使云南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东方行程和年代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马可波罗何时出使云南这一问题上更是存在着激烈争论。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可波罗寰宇记》及《马可波罗注》为主要参考依据,对马可波罗出使云南的时间作了新的探讨,认为马可波罗出使云南应在1281——1282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马可波罗在甘州与额里折兀之间插叙了亦集乃城、哈剌和林、巴尔忽平原诸地,以致国内外学者在其来华途中是否路经亦集乃城、哈剌和林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仔细分析研究《马可波罗寰宇记》主要版本对亦集乃城记载内容,在考狄埃、伯希和等前人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论证马可波罗事实上并没有到过亦集乃城。马可波罗对亦集乃城的记载,应均为道听途说之辞。  相似文献   

3.
我和马可波罗结识,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应称《寰宇记》)开始于1938年。那年秋天,我在云南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作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外研究生,从事元史的研究工作。我以《元代回族史》为题,研读  相似文献   

4.
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毕生倾注心血最多和成就最卓越的是马可·波罗研究。1941年,他利用《经世大典·站赤》一段公文资料,考证出《游记》所述马可·波罗伴随蒙古公主自泉州离华和经波斯返威尼斯是真实的,其来华也是真实的,还订正离华时间是1291年初。此项研究相继得到了英、美、法、日等国权威学者认可与肯定,进而又和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英国学者鲍埃勒等携手努力,竖起了马可·波罗来华肯定说的"大旗"。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杨志玖撰文多篇且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先后与美国学者海格尔、中国学者王育民、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弗朗西丝·伍德展开两个回合的"论战"。晚年还发起并主持了"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世界范围内马可·波罗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莅会,特别是把怀疑、否定说集大成者伍德博士请来天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锋。耐人寻味的是,蒙元史、中外交通史专家与一般文化学者分居这场论战的肯定说、否定说两营垒,泾渭分明。双方虽已增沟通理解,廓清了许多问题,但因术业有专攻等差别,争议正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5.
元代商贸为何空前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的商业贸易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的特点。马可波罗以亲历其境的感受,曾高度称赞元朝的大都(汉八里)是13世纪后期世界上最富庶的国际大都市,“百物输入之众,如有川流不息”、“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与比”(《马可波罗行记》)。由于商业活动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商业税收就成为国家极为重要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6.
乐史著述宏富,《太平寰宇记》为其代表。清代《寰宇记》有初步研究和整理出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近代学术研究意义的成果出现,但数量较少。改革开放后乐史研究走向深入,成果增多。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全面展开,渐呈繁荣。在版本流传、学术价值和不足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但专题性研究明显不足,系统综合的文献学研究缺如。  相似文献   

7.
《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州县志书较完善体例的端始,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本于史。清代乾隆年间的《河源县志》和《龙川县志》,从编纂体例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均继承了《太平寰宇记》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了纲目体及平目体的志书体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17日至19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并发来了书面讲话。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宋树友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和德、荷、美、日、韩等国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的“海外华人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7日至9日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包括港台)、印尼及韩国二十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或研究人员共八十余人,国务院侨办等部门有关领导,以及《光明日报》、《历史教学》、《华侨华人研究》等报刊的编辑、记也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专题讨论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十二所大学共同发起的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5—29日在风景绮丽的厦门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三所综合大学长期从事《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国家教委,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同志共五十余人。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了《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资本论》教学和科研水平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2月12日,由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和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共同举办的"第13届留日学人与21世纪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成功举行。百余名来自日本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华人专家、学者及留学生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由《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南开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引起国内中国史学界和世界史学界较为广泛的兴趣。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社会史、经济史以及世界历史方面的学者,如何兹全、田昌五、宁可、刘泽华、马克尧、陈启能、何兆武等老一辈专家,和中青年学者朱凤瀚、冯尔康、晁福林、沈长云、常建华、叶坦、许檀等数十人参加了研讨。会议还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河北人民出版社等全国多家媒体及出版社的注意。 在会上,与…  相似文献   

13.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发起的“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1至1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四月下旬,新华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与惠州市青联、香港、澳门二十多个社团联合举办“惠港澳青年大联欢”暨“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我校中文系青年讲师杨小清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的演讲,他的学术文章和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好评和强烈反响,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昌日报》、《成报》、还有《澳门日报》及省内一些新闻单位纷纷对杨小清讲师的研究作了介绍与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国演又》学会年会暨孙吴化学术讨论会于2002牟10月10日至13日在浙江富阳市举行。关于版本与作、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与孙吴化关系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的新方法等,在会议上得到了充分阐发.推进了该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87年7月6日至7日,由北美20世纪中华史学会与纽约市立大学联合主办的“七七事变”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纽约市立大学举行。会议的目的不仅在于纪念“七七事变”这一在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也在于给来自各个方面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观点、讨论学术思想的机会,以促进对于“七七事变”及整个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中日关系史、远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概述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纪之初香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要改革举措和政策变革。香港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的主要发展和改革表现在:素质评鉴机制的制度化,大学管治体制和教职员薪酬制度的改革,大学角色的再定位,社区学院和私立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国际化等方面。这些改革对香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高校的角色定位等都带来重要影响。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将使香港高校在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香港与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互动和发展。为此,香港与内地之间需要加强在高等教育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答:过去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在1292年初离开中国.根据是: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年代据一般考订是在1275年夏天,马可波罗书中说他在中国停留了十七年,从1275年下推17年,正是1292年,因而这个说法曾长期为人们接受.1941年,本文著者在一本讲元代驿站的官书(书名《站赤》,在残存的《永乐大典》中)中,发现了一段材料,讲的是元廷派遣兀鲁(角孚)、阿必失呵、火者三使臣往波斯阿鲁浑大王处的事.这三位使臣的名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记载,他们  相似文献   

19.
王金林著《简明日本古代史》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系统研究日本古代史的第一部专著。过去因资料匮乏,国内对于日本古代史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本书作者知难而上,进行了长期的史料发掘工作,书中材料所及,从古老的六国史到历朝的官方政治、法律文书;从中国《二十四史》、朝鲜的《三国史记》到《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人撰写的文学、哲学、科技书籍到《读卖新闻》、《朝日  相似文献   

20.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和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等八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继八三年成都《山海经》讨论会,八四年武汉《易经》讨论会之后又一次讨论“三经”的盛会。会议重点讨论了老子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