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揭示高校和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认识方面的差异,在构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校企双方一致认为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依次是"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但双方在某些要素的重要度排序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校企双方均认为工程人才培养在各要素的满足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应该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紧扣核心要素加强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设计的工程学习。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基于此,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构思设计了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分析了所构思设计的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联合培养形式,以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新形势下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运行体系。该体系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任务为载体、以校企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支撑、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为保障,校企协同工作、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实现校企双赢。实践表明:该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深圳市知名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支持校企协同合作并有意愿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且认为应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更关注学位论文课题的应用实践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调查显示,七成学生愿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四成学生愿意在企业完成整个课题研究,学生更关注校企联合培养为其就业带来的优势。校企联合培养在企业和学生的意愿方面有着广泛基础,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规范参与企业及企业导师资质、加强校企交流、引入企业智力资源等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院校与企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评价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和实践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在对资源依赖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合作成效与校企双方资源依赖程度、依赖结构、教学管理受到的影响以及关系建立的难易程度和稳定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表明,产学合作成效不仅与院校教学管理受到的影响和双方对共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有关,而且与合作中的关系性因素相关,且关系性因素的影响远大于资源依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和利益关系,坚持双赢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实训实习制度保障实现卓越制药工程师的培养,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研究以“宁波大学—天台县”实践模式为例,通过企业搭建培养基地,高校提供创新人才与技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校—县—企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该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校、县域政府、企业与研究生培养的多赢目标,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有效途径。高校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选择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在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走高校只有与企业联合之路,实现与经济共同发展,达到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及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素养的高职学生,既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精心统筹校企双方资源,着力有序推进"理论平台、实践平台、文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实际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种校企联合、多维互动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以通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到企业去接受实践能力训练;二是通过将企业引进校园、建立企业的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学生导师等方式,在校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以高水平科研协作平台建设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用户四者之间在各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推进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育形式.而电气工程专业作为与企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更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形成高校教育特色,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来打造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发展,高等学校走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并服务于社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逐步形成的办学模式,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作存在着政府职能缺位、制度政策缺失、学校封闭、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方出发,构建政府牵动、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共赢的基础、保障机制和可行条件,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实践中发展迅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应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环境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坚持传统行业办学特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构建了一套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内部培养与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地及国内建筑装潢行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共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完善校企的利益平衡和持续发展。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推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打造产教融合的专业型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比较国内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一种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后发展高校层次的工业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解释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足和校企合作关系脆弱的原因,并探讨如何结合双方的异质资源建立一套稳定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项目,改进选题、指导、结题等环节,形成了“三加强、三培养”的课题指导模式:加强选题指导,培养创新意识;加强过程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加强结题指导,培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打造工程人才培养新平台;引进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指导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