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华夏先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发明了筑城技术。在其后四千多年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又以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把筑城技术发展到了奇、特、绝的程度,并曾运用这些技术修筑了无数坚固而壮丽的“居城”和雄伟而奇特的“塞城”。“居城”成了帝王治国平天下的中心和民众的居住之所,而“塞城”则被作为历代王朝御敌安边的人工屏障。古代甘肃,地处西北边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关中的天然屏障,与关中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古人有言:“欲保关中,先固陇右”(《读史方舆纪要·巩昌府》),“欲保秦陇,必固河西”(《读史方舆纪要·…  相似文献   

2.
管仲脱囚处     
《沂州府志》记载:“堂阜,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脱囚于此。”《左传·桓公·子纠争国》载:“管子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同脱,释放)之。”“堂阜”即今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边的一条小河处,故历史上也称“堂阜水”。“堂阜遗迹”是蒙阴八景之一。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或敬仲,颖上人(今安微颖上县)。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才能不凡,从小就与鲍叔牙是要好的朋友,故鲍叔牙对他十分了解,对他的才识非常敬重。的才识非常敬重。《管子·小匡》载:齐襄公荒淫无度,“不听国政”“卑圣侮士,唯…  相似文献   

3.
周学军 《历史档案》2000,(3):F003-F003
《清史稿·藩部世表三》载:“居科布多之札哈沁三等信勇公:车(策)林多尔济,敏珠尔多尔济之子,光绪六年袭。”刘锦藻著《清朝续文献通考·封建考六》则云:“札哈沁三等公……车(策)林多尔济,敏珠尔多尔济之子,光绪八年袭。”高文德、蔡志纯编著的。蒙古世系,,亦将车(策)林多尔济列为敏珠尔多尔济之子。包桂芹编著《清代蒙古官吏传》则云:“车(策)林多尔济,敏珠尔多尔济之弟,光绪六年袭三等信勇公”。以上史籍对策林多尔济的袭爵时间及其与敏珠尔多尔济关系的记载有误。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六年十一月初四日科布…  相似文献   

4.
“金箧何人深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明·李攀龙《怀泰山》句)。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五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史称“金崔玉册”(亦作玉简、玉牒、玉检)。《汉书·武帝纪》注弓据康之语:“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篇亦云“树石九,泥金八幽;鸿律蟠来,如龙如虬。”早在汉代之初,已有泥金检玉之制。(史记·封掸书)载:“(汉武帝)封广文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工谋书,书秘。”又明王思任(登泰山记)称岱顶有“汉武王检…  相似文献   

5.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7.
喻华钢 《军事记者》2002,(12):32-34
舆论监督已成为新世纪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应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多角度探索舆论监督优化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引导我们少走误区,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优势。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和前景“舆论”,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古代汉语中,我们不难找到“舆”的本意。“舆”,即“车”;“舆人”,即车夫、吏卒,引申为普通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介绍晋文公“听舆人之谋”,设计取得胜利;“听舆人之诵”,增加了忧虑。《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地学典籍中,《禹贡》是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禹贡》是《尚书·夏书》之首篇,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传说《禹贡》是铸在鼎上的疆域示意图的图示,而孔颖达认为“禹贡,禹制九州贡法”。一些学者认为,后者的解释重为合理。《禹贡》全书仅有1193字,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当时的行政区划,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学分区域和分部门研究的先河,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总之,(禹贡)是我国古代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在西方也受到高度关注。(尚书》又称(书经),早在1770年就被戈…  相似文献   

9.
1.现存最早的医药档案是甲骨档案中有关疾病医药方面的记载。2.现今所知最早的医事文件。据《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这里所说的“医之政令”是我们现今所知最早的医事文件。3.现存最早的病历档案是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传》中记载的淳于意的25种医案。4.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检验档案是1975年我国高梦县出土的简片,其中有秦朝的尸检鉴定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亲把志》,说明黄帝时期已有坟典珍藏。江西古代藏书起步较晚,但藏书历史仍然远久,且藏书形式多种多样,有寺现藏书、学舍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江西古代藏书事业十分发达,藏书家众多,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保存和传播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贡献。江西古代藏书历史久远。江西文化史上,见于记载的藏书活动,可追溯到南朝的寺现藏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陆修静在庐山创建简寂观,有道藏阁,凡“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均以“龙筐贮之”(…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角楼出现较早。据《周礼·考工记》: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云: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疏云:浮思小楼也。以上说明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以后各代史籍也不乏角楼的记载,证明后世已较普遍地在宫城、都城的四隅建有角楼。北京地  相似文献   

12.
大千世界,纷纭变幻;宇宙万物,诡谲莫测;日月星辰,风雨雷电,a无不呈现各自的特点,或赏心悦目,或惊魂动魄,蔚为壮观。日食,即是其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自然景观。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二十一日,在我国的腹地18省118个县曾发生过一次日全食,引人瞩目。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日食记录,最早的一次是《尚书·胤征》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诗经·小雅》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十月朔)的日食。《春秋》一书对日食的记载达37次之多,而从古代到清朝史书上共有一千多次日…  相似文献   

13.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14.
燕京,即今天的北京。西周初年,燕侯吞并了蓟侯的土地,蓟城(今北京外城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在燕国地位越来越重要。大致到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蓟城就取代了燕国古都董家林(今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周围),成为燕国都城。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契丹人在得到后晋石敬瑭所献的幽云十六州后,把幽州(治所在蓟城)升为五京之一,称南京。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改称燕京。这就是燕京之名的由来。 “燕京八景”的说法最早出自金章宗明昌年间。《金史·章宗本纪》载:“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由于国家富实、安定,朝野上下渐开奢靡之风。金章宗极意声色之娱,在京郊大行修造经营,并游幸品题,西山许多名胜,多与金章宗有关,如“西山八院”等。自从北宋画家宋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是历史上与大学有特殊关系的少数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有长春殿讲义、建同泰寺、改革时刻制度三事,皆与天学史上之中外交流大有关系。这里先谈著名的长春殿讲义一事。梁武帝在长春殿集群臣讲义,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件之一。古籍中对此事之记载见(隋书·天文志上》:逮梁武帝于长春殿讲义,别拟天体,全则周种》之文。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现代学者通常不太注意此事。科学史家因其中涉及宇宙理论而论及此事,则又因上述记载中“全同(周群)之文”一句,语焉不详,而产生误解。以前陈寅格倒…  相似文献   

16.
古代甘肃,地处中原之西,为华夏之边陲。古甘肃本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上之种种原因,其文化渐趋落后,这从选举取士制在古甘肃的实施上可以得到部分的反映。《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说的是原始社会的酋长公选制。可见选举取士,古已有之。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开创太学”、“确立察举制度”时,选举取士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始得以确立。古甘肃自此以始,历朝均有贡举中选之士。隋唐开创科举考试制度后,古甘肃历朝则皆有士子登科。汉代的察举取士制,是…  相似文献   

17.
说“茅”     
《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率诸侯联军伐楚之事,被誉为传世名篇,多为大学的古代汉语和文学史课程所选用。其中有几句话记管仲为齐国伐楚找了许多借口,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签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管仲为什么拿这一件事作为讨伐的借口,为什么对“苞茅”如此重视?这对于缺乏古代文化知识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不大好理解的,如果从文化视角对茅在古代文化中涵义的源流变化略作流通,将会对这句话,乃至全文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也是有帮助的。茅本来是一种很平常的野草,但由于它根茎柔韧,…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媒妁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白虎通·嫁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然而,男女两性如何从两不相识到合音成礼,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乃至于民国时代,开启婚姻之门的“钥匙”,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媒如,作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古代婚姻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就“媒的”这一角色的演变情况作一总结,以期勾勒出古代婚俗文化的一些发展轨迹。媒的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据《绎史》卷三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祗,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在中国有关人类起源的诸多…  相似文献   

19.
《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载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中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周朝是我国开始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第一个历  相似文献   

20.
佛教因果说与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国也有祸福因果的观念。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此类观念,都是从总体言善恶之行会导致相应的祸福趋向,而并非指具体的祸福诸行必然会导致相应的祸福之报。这无疑是不错的。佛教的因果说,则与我国固有的祸福因果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佛教认为,一个人的善恶诸行,都会导致相应的报应。《瑜伽师地论》卷38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一个人的所有思想言行,小至一念之起,一言之发,一事 之作,无不造成一种业力。这种业力,具有不报不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