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传真     
《档案与建设》2005,(8):51-51
馆藏珍贵档案吸引莘莘学子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位博士生与在校大学生,为深入探寻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循着历史的足迹,纷纷来到南通市档案馆查阅张謇与大生企业及有关各个时期南通地区社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资料。市档案馆为《江苏近代建筑研究》博士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张謇与建筑师孙支厦的通信函,与近20卷反映南通张謇经济思想及建筑方面的大生企业档案;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工业与现代城市调查实践支队提供了《张謇全集》《、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档案。这些珍贵馆藏档案深深吸引了莘莘学子,也为…  相似文献   

2.
朱江 《档案与建设》2011,(9):41-42,4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跌宕起伏的历史阶段,张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家乡江苏南通进行的早期现代化实践,使南通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全国模范县。在政治舞台上,张謇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民主作出了贡献。1925年12月,就在张謇辞世前不久,在其《啬翁自订年谱》的自序中,张謇对君主制度和  相似文献   

3.
《世界召唤》(World Call)是美国基督会(Disciples of Christ) 1919年创办的月刊,主要登载基督会成员在世界各地传教的情况以及见闻,1973年终刊.《世界召唤》在1919-1927年间,刊登有关南通的文章一共21篇,其中直接论及张謇的有6篇文章以及3张图片,是研究张謇的基督教观和近代南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张謇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对基督教抱有欣赏态度,鼓励美国基督会在南通发展社会事业.这些史料,清晰地展示了张謇在发展南通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海纳百川、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4.
南通博物苑是张謇博物馆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张謇博物馆学建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典范。她在选址、布局、功能、环境等方面,符合博物馆学的要求,有利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张謇这位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为南通乃至江苏的近代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就其教育思想作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沈燕谋(1891—1971),江苏南通通州区人。其一生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解放前后不同时期曾分别在南通、上海和香港、北京等地工作生活,在内地和海外都留有足迹。沈燕谋家世显赫,其祖父是与张謇齐名的近代纺织业先驱,张、沈两家过从甚密,并曾联姻,张謇对沈燕谋悉心栽培,并且评价甚高。沈燕谋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7.
张謇南通慈善事业的鼎盛期是在1912年至1920年之间。其开端始于1912年张謇与李提摩太的会谈。鼎盛期里,张謇创办了养老院、贫民工厂、医院、盲哑学校、残废院等南通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的序言中写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1],于是,70多年来,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日张謇是"失败的英雄".人们认同"失败的英雄"主要因为他的大生集团的主干企业最终被银团接管,也基于认为他有太多的理想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日前,反映南通清末民初概况的一套最完整的手绘图纸,经南通市档案馆全力抢救,已恢复原貌。据有关专家介绍,此套图纸系张謇先生著作中专用,绘制精致,犹如一幅幅艺术品,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命题的最好佐证。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于清末民初主持测绘南通县境全图和南通企业、事业单位平面图共77种90幅,被南通著名收藏者收藏。因年代久远,这批珍贵文献破损较为严重。南通市档案馆获悉后,专门组织力量免费帮助收藏者对这批珍贵文献进行保护性处理。其中,破损严重的南通县全图(4幅)、大生纱厂图(2幅)、南通水道图(2幅)、南通五山图(4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江苏的一隅,有一座千年古城,万里长江从这里奔向大海;苍茫大海,在这里拥抱长江。江流海潮,冲击出一片神奇的土地;江风海韵,孕育了近代南通的奠基者———张謇。是他,将滨江临海的南通建设成一个“新世界的雏形”,“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值此张謇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专门走访了年届七旬的曹云泉老人,他凭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腔热爱,对张謇精神的无限景仰,5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张謇事业开创地,深入实地考察,摄下了3000余幅照片,发表了逾10万字的文章。1956年南通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的曹云泉,一直耕耘在农业战线。由于长期在苏北盐城…  相似文献   

1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07年创设,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它基础上衍生成南通农业学校、南通学院农科,后来更成为苏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南通地方农业教育的源头,为南通乃至江苏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地方农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试验棉种改良,改进农业垦殖技术,研究农副产品培育及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14.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清朝末期的状元,并走上了办厂兴学的道路,他从"教育兴国"的思路出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实业及教育实业。在近代中国,尚无一人创办过如此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职业学校,张謇堪称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1923年4月28日的《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中国实业之进步观——无锡县》一文.[1]文章开头提到:"南通州为中国模范城,为实业繁盛之区,前篇已详论之.而无锡则为先进之城,且实业较他处更为繁盛,城中工厂烟囱林立,故有烟囱城之称.扬子江下游各区域除上海外,当推无锡为实业最繁盛之区."近代无锡和南通的崛起,分别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张謇有密切的联系.荣氏兄弟和张謇之间的关系,早年就有人提及.1929年编印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卅周年纪念册》的十一篇序言,有两篇提到了这一点.虞洽卿认为:"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2]裘科桴列数荣宗敬兴办的企业后,感慨道:"吾国自有史以来五千余年,工业生产之量未有若斯之伟大者也.同时南通张氏亦复名闻中外,与荣氏相颉颃之."[3]荣氏兄弟与张謇事业的起步,都与上海有渊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双方相互有所启迪和帮助,一度曾在吴淞合作兴办实业.在地方自治方面,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影响了荣氏兄弟.  相似文献   

17.
李可欣 《兰台世界》2022,(3):122-124
张謇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实业家,由他所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大生纱厂,至今仍为人所称道,因此目前学术界对张謇在商业上的成就研究颇多。而张謇不仅是实业家,同时也是桐城派的一员,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师从桐城派大家张裕钊。朱铭盘与张謇既为同僚亦为同门,曾一起在吴长庆军幕中度过了七年岁月,对张謇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张謇与朱铭盘的交游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久所共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父实业”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为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19.
清末状元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在新闻报业、图书出版业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与马相伯、于右任、史量才等名家私交甚笃。与新闻出版业的渊源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生于今江苏省南通海门常乐镇。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相似文献   

20.
1924年4月,日本的青年会到南通参观,张謇在欢迎演说中指出:“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自毙.”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张謇的预言.张謇何出此言?张謇心目中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呢?这对今天我们认识日本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