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1911年2 月,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消华留美预备学校——“消华学堂”正式成立.清华学堂不仅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巾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其外语教育模式对近代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要述评,以为今天的外语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阎莉  朱梅红 《兰台世界》2015,(7):153-154
清末的衰败导致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在与列强交涉和商贸沟通过程中,语言不通造成外交障碍,开办外语学校成为当务之急。在社会需求下,上海广方言馆应运而生,其教学内容、模式都以西学为主,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郭京红 《兰台世界》2011,(10):31-32
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洋务派为了培养外交人才,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了外语教育。其兴办学堂与留学教育两大举措对培养外语人才、传播西学、提升科技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洋务派为了培养外交人才,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了外语教育.其兴办学堂与留学教育两大举措对培养外语人才、传播西学、提升科技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寿、徐建寅与中国近代科学引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泓 《出版史料》2008,(1):109-113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行划租界、建教会、开商埠。各种洋人、传教士、商人蜂拥而来,闯入中国沿海城市。清政府对此局面,必须展开“夷务”活动,遂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是建立了学堂,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3年);又如技术类学堂,上海机器学堂(1865年)、船政求是堂艺局(1867年)等。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培养了大批英语翻译人才,也开创了我国近代馆办英语教学的新局面。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京师同文馆的建立背景,详细介绍了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的渊源,总结概括了我国近代官办英语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周玲 《兰台世界》2014,(12):157-158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清末时期,国内掀起了学习西方法律的高潮,法律著作翻译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是我国近代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历史现象。本文从设立官方翻译出版机构、统一中西之间法律词语的对应关系、培养法律翻译人才等方面考察分析了清末时期我国西方法律著作翻译的显著成就,并从促进新旧法制转型等方面指出了清末法律翻译成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阐述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出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1,(3):3-3
王震(1867-1938),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十三岁入钱庄当学徒,晚上在广方言馆学外语。二十岁时进天余号为跑街。后升经理。早年习画被任伯年赏识收为徒弟。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图书馆保存国粹、启迪民智、促进教育、强国利民等社会功能的深入人心,社会力量办馆成为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文章以上海新亚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新亚图书馆特色的创办宗旨、特色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行、特色服务的开展等几个独具特色的办馆实践,展现了以上海新亚图书馆为代表的民办私立图书馆在民国时期服务读者、启迪民智、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努力,其办馆实践充分证明了"社会力量办馆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3.
提高档案人员专业外语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 ,著名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曾在《中国档案报》上撰文呼吁 :“在国际间档案业务联系日益频繁的今天 ,加强外语教学 ,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培养精通专业外语的档案干部 ,是当前档案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特别是自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来 ,我国档案教育专家和档案外事工作者也一致强调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外语水平 ,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事业的发展需要档案专业外语人才我国档案界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是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政府一方面着手组织人员接收旧政权档案以备查用 ,一方面着…  相似文献   

14.
孙慧芳  甘莉萍 《大观周刊》2012,(20):245-246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越来越认识到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各种心理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影响,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自主学习不仅是当今社会对创新和实践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本文从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出发,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下,浅析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外语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自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开端,此后不断发展完善,至民国时期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外交人才,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彭灿灿 《大观周刊》2012,(22):242-24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外语教学的目的也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我们看到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说多用外语: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思想,创造性地使用外语。可是,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看到.  相似文献   

17.
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8月)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①近几年,随着方言文化的升温,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上大量出现以方言为传播形式的作品.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今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冯桂芬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采西学的教育思想,注重建立新式学堂和改革教学内容,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培养本土外语人才,为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图书馆早已开启国际化发展之路,由独立发展向联合发展演进。国际化是双向交流活动,是动态的、多边的、多元的。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拥有外语人才,这是包括翻译机在内的任何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图书馆的国际化趋势对外语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是"专业+外语"。建设好外语人才队伍的基本策略是:合理引进、协同培养、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混合式外语教材出版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外语教材出版的新路径.文章介绍了混合式外语教材出版的时代背景及外语教学出现的新变化,指出了混合式外语教材出版必须遵循的理论及原则,再以上海外语教育社全新推出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系列教材为例,以点带面,探讨了混合式外语教材的构成及其出版流程,并对此类新型教材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