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In the Forest》一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话题是使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动物的外表特征。为了搞好本课的教学,笔者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感受到心灵的愉悦、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以及身心的成长为教学目标,以“创新、求实。为教学宗旨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在设计本课之前。我对自己提出四个核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设计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珍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笔者通过对国内、国外生态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珍珠鸟》这课的课例综述,以及现场观摩小学课堂教学,并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对课堂及学生状况进行了解,和在对已有的生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本课制定了在生态教育理念下践行“绿色教育”及在生态教育理念下构建“生态课堂”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缘起:同一内容,不同感受第一次执教:《保护珍稀动物》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29课。课前,经过对教材的研究与分析,我认为本课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的培养。经过之前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在演示文稿的制作上已基本不存在问题,我  相似文献   

4.
我在初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其中“虚拟购机”录像课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第二届学术年会上获二等奖,下面就以“虚拟购机”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说过:“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整个信息技术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十分重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我就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做如下叙述。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而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形态的物体,学生产生了探索它们体积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我设计了这堂数学活动课。[教学设想]本课只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鼓励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解释和预测周围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然而,传统的教学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新课程改革更加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以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七册第10课《物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谈一谈如何设计本课教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的内容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前两课《各种各样的标志》和《标志知识知多少》的学习基础上,是对标志认识的创新。教学任务是设计标志和制作标志,包括Word软件的自选图形的绘制、颜色和线条的设置、图形的组合、写上标语等,是这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课内容是广西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网海冲浪”中第二节BBS论坛(电子公告板)的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上网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对网上讨论颇感兴趣。 本节课采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作为一节传授新知识的课,老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BBS的窗口界面,枯燥地讲解BBS的功能,而是先将学生引进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分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BBS上对情景中的各问题展开讨论。情景的设定与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BBS这一知识,笔者引入了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美术教材第8册第17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在小学阶段以电脑美术形式出现,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授课地点为计算机机房。学生人手一机,在了解贺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金山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框题,它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是辩证法教学的落脚点之一,学好本课为理解全书的理论结构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本课内容承上启下,为教材下册人生观部分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上下册内容的“衔接点”。其次,说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绘制与加工图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很简单,并且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的一些基本操作。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应当是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并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形成创意,于是,本节课我主要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淡化枯燥的技术操作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完成本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孙毅芳 《课外阅读》2011,(2):125-126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注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及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幻灯片“动”起来》是山东大学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内容。本课为幻灯片添加了动画和声音,使幻灯片更加生动,并且提高了演示文稿的趣味性,而一部分又是重点内容,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海军 《孩子天地》2016,(4):182-183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系列教材,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3章《画图常用工具的使用》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完第二章《认识画图软件》后的课程,学生已经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已经窗口构成,为本次课打好了基础;学习本课为后续使用画图软件画画做好铺垫,使图画做到图文并茂,图片内容更趋丰富多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解读《幻灯片链接》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27课,本课是通过一系列的制作练习,要求学生利用文字、图片和按钮等对象建立幻灯片链接,对各幻灯片之间的相互跳转进行深入的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幻灯片的熟练操作。二、教材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四川地震为主题背景,穿插于组织教学的各个部分,作为教学的明线,而资料下载  相似文献   

16.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7.
《无限宇宙》是小学自然的最后一课。从知识内容看,它是小学自然课中天文知识的总结课;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本课要向学生进行“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18.
本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上册)2011版第26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互联网知识后,对网络知识进行的一项较深入的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对局域网的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设置并使用共享资源,从而为学生小组之间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课节选自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上)第6课《用卡通拼图》。丰富多彩的角色图片加上动画效果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本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上学的一幅完整的图画,并配上学生熟悉的“上学歌”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梁谦 《辅导员》2010,(8):19-20
本课为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彩墨游戏(一)基础上的课程,是新课程小学美术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设计以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技能运用的主动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