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帆 《新高考》2008,(4):19-19
怎样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运用炼字。即寻求切合语境的动词、形容词描摹事物,凸显事物特征,达到一字传神。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孔乙己》中:"(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  相似文献   

2.
通过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鲁迅作品应注意的重点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其中的“排”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动词。但对“排”字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不小误解。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三册中有这样一个病句:“经过努力,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不难解决的。”编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是难解决的’,如果把‘难’字改为‘能’字,意思就表达正确了”。笔者以为,如果孤立起来看,这种改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若与这个病句所在的文章联系起来去考虑,则会明显地感到,这样改法是不妥的。这个病句出现在《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这样一篇有特定内容的知识短文之中,而且就在这  相似文献   

4.
正小朋友问我:"我总不能填满那四百字的稿纸,不是太长就是太短,怎么办?""这样吧。"我回答,"不如把那四百字分为四个部分,一个部分一百字。""你是不是在开我的玩笑?"小朋友恼了。"不,不,我是正经的。"我说,"文章结构,总有起、承、转、合,刚好是四段。""那不是太过刻板吗?"小朋友不服气。  相似文献   

5.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认为孔乙己教写“回”字是想卖弄学问,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其一,教“回”字能显示孔乙己的学问吗?这“回”字可是咸亨酒店经常用的,孔乙已应该知道酒店的伙计都能说,也大都会写。教一个别人能说会写的字,能显示教者的学问吗?孔乙己真要显示他的学问,可以随便背一段文  相似文献   

7.
【引子】在人物描写中,心理描写是很重要的。心理描写,除了直接揣摩、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神情、动作、外部环境等的描写,把它显露出来。这种写法比直接刻画更具有形象性、更富有立体感,而且充满趣味性。【精段揣读之一】露在神情中例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  相似文献   

8.
<正>孔乙己到咸享酒店喝酒被人嘲笑偷了人家的书,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其实孔乙己的这句话里是有学问的,短衣帮没读过书,不懂,引来一阵哄笑。"窃书不为偷"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徐良祥 《考试周刊》2008,(50):222-223
《孔乙己》是鲁迅最受人喜爱的一篇小说,因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影响更甚。不久前,关于"孔乙己"一名由来的文章屡屡见诸报刊,有人谬疑"孔乙己"三字源自流传过程中"孔乙巳"的错印,有人臆断其原型本为"孔一己",这些妄断臆想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成因,学界有很多看法。笔者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孔乙己悲剧命运和小说中的两个符码("长衫"和"茴香豆和酒")紧密相连。笔者认为,隐藏在"长衫"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在言及他的这个称呼时,文中是这样说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对此《鲁迅全集》的有关注释是:在旧时最通行的一种描红纸上,“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本书里,有许多"乌"字和"鸟"字。"乌"字对"鸟"字说:"凭什么你有眼睛,我没有眼睛呢?"鸟"字回答说:"因为我代表的是动物,你代表的不是动物。是动物才有眼睛啊!"  相似文献   

14.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当不例外。如果读书不善于思考,则收效甚微,更谈不上提高思维能力。阅读中如何进行深刻的思考呢?首先,要学会选择思考点。一篇文章,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不可能处处都会设疑思考,而要从中选择重点进行,其余“现其大略”,不必深究。例如,初读《孔乙己》,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孔乙己为什么要偷又不赊欠酒钱?孔乙己为什么要教孩子“回”字的四种写法?在读过几遍孔乙己后,我们又可以这样问自己:文中三次哄笑是不是文章的主线?孔乙己的善良为什么都跟孩子有关系,等。经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自己一定会加深对作…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在讲台前授课,不如说在讲台边受教.——这一句话,可以成为我迄今五十年教学生涯的总结. 还清楚地记得,刚踏上讲台不到三个月,生物教研组的一位老教师,走到我们语文组办公室,亲切地问我:"小张,你来了两个多月,有什么困难吗?"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没有什么困难……"他随即正色道:"这说明:一,你能胜任;二,没有钻研."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当我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正得意时,坐在下面的老校长听出了我的破绽,教"排"字却没讲清楚排出的是"大钱".我多想再重教一次!可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课文要三年一轮,此刻只能做些弥补工作;更重要的是汲取经验教训,并把它们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聚焦在每天遇到的新问题中,换来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就会解脱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之患,而从战略高度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是最具争议的一门学科,也是受到批评、指责最多的一门学科。原因之一是谁都认为能听得懂,谁都能说上两句;原因之二是不知为什么教师教来教去,学生学来学去却话不会说了,字不会写了,写文章就更不用提了;原因之三是教师教不教考试的结果基本差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做出了许多努力,也运用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诗意语文""绿色作文"等,为什么还会出现"少、慢、差、费"等诸多的批评指责呢?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加点)句中“大约”是表估计、推测副词,而“的确”是表确实,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修饰“死”,岂不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不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难点。说孔乙己“大约”死了,这好理解。虽然还没有关于孔乙己之死的消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情:她读二年级的孙女向她请教:"钊"字怎么组词?斯霞老师就问:课文中是怎么讲的?孙女回答:是"李大钊"的"钊".她略一思索就说:你就组"王大钊"吧.可是孙女还是皱着眉头说:老师要求用"钊"字组三个词呢!"笔者在此暂且不论这啼笑皆非的结果,也不谈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9.
教学拾零     
与其说在讲台前授课,不如说在讲台边受教。 一 当我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正得意时,我们的老校长也坐在教室后排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课后他边走边对我说:“他‘排’出来的还是‘大钱’嘛”。他大概捕捉到我并不精心着意的眼神,第二天在操场边见到我又旧话重提:“他排出的还是大钱嘛”。我这才引起警觉,一查《现代汉语词典》,“大钱”竟然还是一个词条,赫然在目,吓得我满脸通红!原来,大钱,比一般制钱大,作为货币的价值也较高,因此,这个“排”,是显示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动作的物质基础。教“排”字而不讲清楚排出的是“大钱”,“排”字岂能教好?这时,我多么想明天再重教一次!但是,一方面这是教学,他有自身的规律,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课文要三年一轮,我此刻只能做些弥补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认真积累经验教训,并且把它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联系起来,聚焦在每天发生的新问题之中,换来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篇幅不长,全文不过两千多字,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却.孔乙已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个诚恳善良但却热衷科举、自视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可怜可笑可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样的人物跟我们隔着一个时代,然而我们读了这篇小说,对他却是那样的熟悉、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