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本文从高等体育教育引进竞争机制的角度,探讨了体育学院改革培养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养目标确立为优秀运动员,科研人员、高级教师。具体措施是建立一条龙训练体制,改革目前的招生年限和学制设置,加速优秀运动人才和其他体育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体教结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它尝试着打破原有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给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及其选拔带来变革,但目前在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还存在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要结合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国内基本国情,尝试打破制约“体教结合”的瓶颈,寻求适合国情的“体教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如何办好优秀运动员成人专科教学,培养有综合文化素质的运动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胥群 《浙江体育科学》2012,(2):10-12,16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具特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因为运动员培养体制是运动员培养机构和运动员培养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运动员培养机制是指运动员培养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同时,运动员培养体制与运动员培养机制在诸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是相关的,结构上是相融的,性质与功能上是互补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要同步进行,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适应,而且运动员学习、训练、竞赛等活动改革、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运动员培养观念改革与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应相配套。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机构、训练与学习体制、竞赛体制、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对中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培养体制进行比较.在分析两种体制各自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改革提出建议:完善体校培养体制,构建中学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为研究内容,围绕着面向21世纪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和切实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质量这两个核心问题,了解各地有关改革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研究今后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发展的方向,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主教练负责制、教体结合、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等方面,阐述西北地区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西北5省区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了大量资料。经过统计和综合分析,对西北地区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改革、运动队向单项协会化过渡、教体(训)结合的具体实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等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供领导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教育工作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变,以及劳动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对其退役后的二次就业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优秀运动员的个体生命(社会)历程,不仅是他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状态的现实显现,而且也折射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及其它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系统地研究我国不同时期优秀运动员的个人发展道路,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分析中国体育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经验性研究框架,即可以从运动员个体和群体发展轨迹的微观层面上研究中国体育的组织结构、体制调整和改革等宏观层面问题.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开展运动员个体生命历程研究的必要性、方法与范例、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等问题予以了综合分析与设想,其基本思路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及体育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有相对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改革训练体制,训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本世纪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回顾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践和理念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实施文化教育的途径:加强文化课学习,营造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快“体教结合”步伐,构建体育系统内的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并结合训练竞赛规律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点,提出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实施学分制的改革思路、具体方案和管理方法,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向高校发展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要。从1986年至今,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改革的“始发期”,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与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较,认为:新时期高校竞技体育的改革应以促成常规化的“校际体育竞赛”为切入点,带动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科研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行:它将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成功,而且有益于我国培养当代高水平“文化体育人”之事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指导思想、举国体制、政策导向、学校竞技体育自身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阐述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指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及运动员队伍建设、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协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应以高校为龙头,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优秀运动员社会化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构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社会化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运动员社会化研究是优化运动员来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需要,疏通未成才运动员通道的客观需求,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客观要求,运动员退役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动员社会化研究可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其生存发展奠定基础;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我国竞技体育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道路;加强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依据对人的社会化的理解,提出运动员社会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产业化培育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现状 ,研究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了体育媒介市场的构成 ,包括运动员、运动队媒介市场 ;体育组织媒介市场 ;赛事特许权市场 ;电视转播权转让市场等。笔者认为体育媒介市场具有宣传体育、吸引赞助、拓宽市场、丰富人们生活的功能 ,而我国体育媒介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采取加强立法、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等对策 ,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媒介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即目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竞技运动处于较高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体教结合”中体与教的不平等,教练员执教水平不足,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竞赛体制不完善等。提出相应对策的同时,阐明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比赛心理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林 《体育与科学》2005,26(2):68-70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调查访问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典型事例,分析研究了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比赛心理战术,阐明了中长跑运动员比赛心理战术的重要性.丰富了中长跑运动员比赛战术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中长跑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性比赛中获得最佳运动成绩和名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运动员人才交流的规模、形式、途径和项目进行调查与分析,论述了人才交流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项目布局、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后备人才培养的关系、出台配套政策、推动西部体育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后备人才培养措施。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好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规划;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