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版权超市     
Home Child 从孤儿院来的孩子 13岁的阿瑟从孤儿院出来,被送往加拿大的一个农场干活。农场主的女儿莎蒂不顾妈妈的警告,暗暗跟阿瑟建立起友谊。一天,莎蒂不慎使房子着火,阿瑟勇敢地扑灭了大火。面对如此可亲的朋友,妈妈的偏见会改变吗?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4.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29日的一场大雪使高原古城西宁银装素裹,空气格外清新。下午5点30分左右,省档案馆同志正在清扫门前厚厚的积雪时,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到他们面前,他向同志们问道:“你们是档案馆的吗?据说你们举办了档案展览,现在还接待参观者吗?”“欢迎,欢迎赵书记光临。”大家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7.
1955年军报初创时,人员主要是从各大军区报社抽调,我就是从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调到军报的。当时,还没有社址,我们办公、住宿都是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的几家旅馆里。我到报社后,被分配负责通联组的工作。我们和记者处住在同一旅馆。通联处成立前,由记者处处长李希庚兼管我们的工作。记得他不止r次地对我说:“你们的担子重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报没有稿件不行,你们要千方百计地组织稿件!”开始,调到通联组的还有郑李、唐铃二同志。我们三人都是刚从下面调到总部的,对全军情况不熟悉,向哪里去组稿,连通信处也摸不清。真…  相似文献   

8.
去年夏天,有两只燕子经常在我家的屋檐下飞来飞去。没过几天,一个结结实实的鸟窝便搭成了。冬天来了,它们飞走了。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我想:明年,燕子还会记得这个家吗? 有一天,我突然听到叽叽喳喳的声音,忙从屋里跑出来一看,呀!我家燕子回来了!我兴奋得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便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现在我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都会坐在门前,看小燕子欢快地飞来飞去,我感受着春天到来的气息。 指导老师:李利我家燕子回来了@史正谦$获嘉县凯旋路小学三(2)班  相似文献   

9.
今年夏天,有个晚上,我依约去看部队的一位老友。他正皱着眉头抱着本书在看。看什么呢,这么入神?我问他。他抬起头来,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长叹一声,唉——老迈啊老迈! 老迈是谁?还记得金敬迈吗?《欧阳海之歌》?记得记得,金敬迈,他还活着吗?活着,活着……  相似文献   

10.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1.
“洗”军报     
我有一张1994年的《解放军报》,虽然已经泛黄、皱皱巴巴,有的还字迹模糊、残缺不全,但我仍宝贝似地珍藏着。每看到这些报纸,一种愧疚的情感就悄然而生,脑海中还闪现出这样的一幕。1994年冬天,我所在的西安政治学院放假,我挑选了8份《解放军报》带回家,准备在假期抄录上面的文章。可回家不几天,发现辛辛苦苦带的那些军报不翼而飞!我赶紧问妈妈:“妈,您见到我的报纸了吗?”看我火烧眉毛的样儿,妈妈唤怪地说:“看你…··哦还以为房间着火了呢,你二姨家想整理房间顶棚,我看你的报纸又大又好,就……”“哎呀,妈,您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12.
李师师作传     
石平 《传媒》2000,(3):41-42
话说大宋徽宗皇帝驾崩之后,那徽宗的情人——东京名妓李师师渐渐地“门前冷落车马稀”,家道中落下来。 一日,师师兀自在家中闷坐,只见李妈妈手中拿了一张小报,乐颠颠地进来道:“我的儿,咱们挣钱的机遇来了。你瞧这报上说的!”师师接过报纸一看,但见上面大书一则蒙仁书馆的广告:“明星作传,风行文坛。标新立异,出版优先。机不可失,包赚大钱!”师师看罢,苦笑道:“孩儿的本事,妈妈你还不知晓?也不过会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14.
何峰  武文婷 《大观周刊》2006,(40):36-37
小时候生病,妈妈会熬一大碗中药,哄着我喝下去。“苦口良药,喝了,快点好嘛!”在我的成长过程里,这几句话不知听妈妈讲过多少遍,喝中药是否真的会令病情好得快就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边喝边吐,觉得非常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教育人物志》入志人物贺克强的材料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兴趣.贺克强是中南大学接待中心汽车队退休人员. 60、70后的读者朋友,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战争电影吗?《南征北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中的战斗英雄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你一定记忆犹新吧?  相似文献   

16.
错过的舞会     
“你愿意在后备军官训练队舞会上 做我的舞伴吗?”里克问道。我不敢相信 他在邀请我,里克是俱乐部最可爱的小 伙子!他想要约我一起去?“你是认真的 吗?”“这是半正式舞会,所以你需要一 件连衣裙,而我的父母会付门票钱和车 钱。”他回答说。我还能有何奢求?我的 心兴奋得狂跳不已,嘴里吐出“愿意”两 个字。我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种半正式 的舞会,这次可是我的机会。这会是我一 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我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里克邀请 我跳舞的事。她立刻带我去买了一件合 身又得体的连衣裙。我们还去了发廊,预 约了周五舞会前的时间去美发并且修剪 指甲。我想让里克看到我时惊得目瞪口 呆。我想让他看我一眼就坠入爱河。这能 发生吗?我能成为美丽的公主吗?在我知 道答案前,日子已经一天天过去了。我根 本无法入睡,紧张得直恶心,头部也剧烈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8.
毕姥爷     
小时候,“月亮在自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呢,“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许多故事都已忘了,只有一个记得特牢靠。如果你没听过,我讲一次,相信你一定不会轻易忘记。  相似文献   

19.
孟久成 《传媒》2000,(3):34-35
晚饭后,电话铃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在北京。最近他们宿舍装了部电话,方便多了。 “老爸,有空吗,聊聊天怎么样?” “畅所欲言嘛,没人封你的嘴!” “我是说网上!”  相似文献   

20.
您一定还记得开国大典上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那么,您还记得当时天安门城楼上挂的毛主席画像是什么样子?您知道这幅画像的作者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