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的课文。一般来讲,我们把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在人教版教材中,长文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长文的信息量大,既是教学的优点,又是挑战,对教师的解读文本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决定形式","教什么"是第一位的。"教什么"即怎么解读长文,提取教学核心,使得文本内容变成教学内容,实现"用教材教语文",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一定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3.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4.
正我市一直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的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素养的大面积提升,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教研水平整体发展,实现"两提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解读教材的一般性操作策略解读"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  相似文献   

5.
与常态课堂相比,之前我是极不情愿接受赛课或者叫"秀课"的观点的,觉得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曲解。但倘若把优质课视为名师对潮流的引领,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进而实现常态课的优质化,那赛课就具有了更大意义。下面就以赛课为例,谈谈个人对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评价一堂语文课,标准之一是"符合教材特点,使教材得到有效使用"。教材有何特点?怎样用教材方为有效?这是个必须思考却往往被忽略的问题。关于"教什么",  相似文献   

6.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各有承载,必须贯彻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教什么"、"用什么去教"、"怎样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中这些古老而又新鲜话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视野和教材视野--这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材教",却不知道该用教材"教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把课教活"是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语文教学论的哲学智慧。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课教活"仍然对教学富于启示意义。语文教师要做到"把课教活",就要积极建构趣味情境,让智慧思考走得更加深远;就要不断转换视角,生动活泼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把握"把课教活"的哲学智慧,才能让语文氛围更加浓郁,让课堂智慧境界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节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怎么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静下心来,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很多教师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则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  相似文献   

10.
正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有效、高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我也不例外。喜欢语文的我时常思考:"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去教语文?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学有所获,让他们喜欢上语文?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字——"心"。如何用"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设计课堂教学要精心所谓精心就是特别用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创造性思考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了解每一个学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实现了所有年级的"全覆盖"后,教材解读成了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议题,备课组作为学校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研究单位,理应在组织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等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以教材解读为主题,依托语文备课组从整个教材体系、单册教材架构、单元结构、典型课例等方面分专题组织研讨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材解读关注的"意识",提高教师教材解读实践的"技术",推进学校教研水平的规范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不认真解读文本,一味关注"怎么教",而忽略"教什么",课堂教学过分追求"新""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由此可见,教师只有认真地、充分地、反复地研读文本,真正把文本读"懂"、读"透"、读.厚"、读"宽"、读"细"、读"活",才能用好教材,创造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用好教材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初始化工程,是语文备课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这第一步如果没走好,将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严重后果.很多语文教师感慨:教了这么多年书,可每每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时仍然不清楚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正确把握教材文本,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已成为众  相似文献   

14.
<正>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全面、准确、深入地解读所教文本,既是教学常识,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精准解读了所教文本内容,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策略或路径,从而落实“用教材教”这一教学思想。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的解读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龚自伟 《考试周刊》2014,(40):34-35
对语文来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言是"形式",亦是"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体式角度,从学情角度,从课程目标角度出发,做出既突出多元,又重视一元的准确透彻的解读,让课堂回归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  相似文献   

16.
钟艳 《广西教育》2013,(13):9-10
解读,即理解与诠释。教材解读,就是要进入文本,跳出文本,回到文本,深入了解教材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这是对教师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探究能力的一种砥砺和考验。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课型的解读脉络,充分挖掘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获得发展和提升。一、多向研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日常教学时,感觉每篇课文都很好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能迅速了然于胸,逢到要上研究课、公开课时,又感觉每篇课文都不好教,翻遍整本教材都很难确定教什么。我想,产生这种奇怪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性漠视,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广阔的视野和足够的敏感。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亟需拓宽视域,端正心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数学课标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面宽而纵浅,加量但不加时,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如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每个一线老师都必须直面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很多,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途径是用好教材.由于教材是最基本的核心资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常用工具,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媒介.而每个教材的编者的解读视角都不一样,因而教材的案例与课标之间的契合度就可能存在不足.这意味着,一线教师不能是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应面对所有学生,科学的审视、整合教材,应冲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尽力丰富教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要知道"教什么",教师必须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教师把自己解读到的独特发现转换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产生共鸣、理解作品,这是"如何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受到抨击和批判,教学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与粗糙处理造成的。一、"教什么"的问题文本解读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式思维下的解读套化、僵化和浅显化等方面,这是阅读教学常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根源。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从人性、文化、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单纯地追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特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部编教材为明晰教学目标,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重要概念。"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在我看来,主要就是"语言的规律性的知识、原理"。教材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也是明线,使得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变得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基本解决了"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