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申书画     
《收藏》2012,(11):168-169
金申回族,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文革"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87~1992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佛教考古5年。1996年7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著作有《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等20余部、200万余字。  相似文献   

2.
邵颖 《收藏》2012,(20):84-85
佛像因其无尽意的境界、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火焰背光坐像更是拍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令人赞叹。佛像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高古佛像指明清之前的佛像,也称汉传佛像。经过三次大的灭佛运动,所以已经十分少见。常见的是明清佛像,也就是藏传佛像了,现阶段,汉藏结合的佛像成为新宠,主要原因是自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之后,所制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8,(10)
正《收藏》杂志诞生于1993年,是中国内地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收藏类专业期刊。《收藏》见证了从1993年到2018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最辉煌的25年,并在发展中促进了收藏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值此25周年之际,《收藏》杂志特举办"收藏杂志杯"最具收藏价值藏品全国海选活动。以期梳理收藏成果,了解收藏市场发展情况。1.本次活动分为书画、陶瓷、青铜器、钱币、佛像、红色收藏、玉器、古籍碑帖、紫砂、杂项等十大类。2.各类别藏品将分别入选前十名,获奖藏品将颁发"收藏杂志杯"纪念奖杯、证书。3.获奖藏品将在《收藏》杂志上公示,并由《收藏》杂志聘请专家撰文,在《收藏》杂志进行专题报道、著录。  相似文献   

4.
袁凯铮  王蔚华 《收藏界》2012,(1):108-110
古代铜佛造像,不仅是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凝聚,也是古代工匠高超金属加工制作技艺的体现,向来为国内外艺术研究者和收藏家所重视。西方收藏佛教造像的传统,从西方以殖民者的姿态侵入亚洲原有佛教信仰的地区就已经开始。欧美的博物馆和民间目前仍存有大量的佛像精品,这些精品在今天它们亚洲的诞生地已经很难见到。西方对铜佛像开展研究工作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金申 《收藏》2012,(9):144-146
"知识就是财富",这是编辑读此文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句子。文章作者金申先生是知名的佛像鉴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考古研究,他的学识和运气让他有了一个传奇的收藏经历……还记得几年前参观匡时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书画拍品预展的情景。在满目琳琅的书画作品中,突然一幅山溪美人图使我一震。这幅画旁边还放有原装的木盒,与画面的状态全然依旧,宛如昨日所见。此画就是当年我经手之物,屈指却已整20年。1987年我到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搞研究,次年转入东京艺术大学  相似文献   

6.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7.
《收藏》2020,(1)
正目前在我国收藏圈、文博领域中存在相关鉴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抓紧培养文物鉴定人员成为当务之急也是行业所需。《收藏》作为大陆第一本也是发行量最大的艺术收藏类期刊,特甄选聘请业界理论与实战并重的多位专家,推出系列课程,以飨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行业经营者、文博人员。在艺术品市场中过去佛像属于杂项领域,未被珍视,时至如今几乎各大拍卖会都已设立佛像专场。许多佛像名品,虽然旧时未被发掘,但现经  相似文献   

8.
邵颖 《收藏》2013,(9):180-181
自古以来,观音菩萨是众生最普遍供奉的佛造像,古代因为佛像的盛行,观音菩萨因其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而深受喜爱。如今,信奉佛教的人们家中大都会供奉观音像。观音像也就成为佛造像收藏中最受欢迎的作品。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明宣德年间一尊鎏金铜"南海观音",拍出3314万元高价。  相似文献   

9.
上海  邵捷 《收藏》2019,(11)
正在"扬州八怪"中,金农书画以奇崛的个人面貌为人所知,艺术成就也比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金农晚年转画佛教题材绘画,而且态度虔诚无比,这与他特立独行的狂傲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以传世几件金农佛像画为例,分析金农创作佛像背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7,(6)
正2017年4月12日至6月25日,"虔生出净世——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造像选萃展"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展出。这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的第17个展览,对展出的近120件(组)汉传佛教造像藏友会会员收藏的古代汉传佛教造像分门别类地做以展陈、介绍,以期对汉传佛像的收藏与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20,(10)
正"佛法广大,莫极高深,朕当生生敬仰。"唐代《高僧传》记载了李世民对佛法的理解与态度。佛法在中国的流行与发扬光大,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佛法东来,铺就了信众皈依、供养三宝的历史,也演绎为智者追随佛祖脚步勇猛精进,领悟与收获菩提智慧的历史。在佛家,印经造像,于信众意味着功德无量、利益无边,也是榜样所在。如今的藏界,佛像收藏往往因善根发生,与佛有缘,才会收藏。  相似文献   

12.
史彬士  陈姿颖 《收藏》2013,(3):54-63
如同道教与儒家思想,佛教跟随17世纪下半叶大陆地区汉人移民渡海来台的高峰而传入台湾。以今日严格挑剔的艺术鉴赏标准来看,传统台湾庙宇里面祭拜的佛像,其艺术性并非评断其重要性的主要因素。换言之,台湾长期以来佛教艺术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的状态。直到近几十年来,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个变化来自于两个主要的因素:其一是宗教,其二是经济。在台湾,佛教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没有受到大陆"文革"导致大批佛像尽毁的浩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20,(2)
正汉传佛像鉴赏高级进阶班目前在我国收藏圈、文博领域中存在相关鉴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抓紧培养文物鉴定人员成为当务之急也是行业所需。《收藏》作为大陆第一本也是发行量最大的艺术收藏类期刊,特甄选聘请业界理论与实战并重的多位专家,推出系列课程,以飨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品行业经营者、文博人员。在艺术品市场中过去佛像属于杂项领域,未被珍视,时至如今几乎各大拍卖会都已设立佛像专场。许多佛像名品,虽然旧时未被发掘,但现经慧眼识珠,便屡创拍场"天价",成交价甚至以百万元、千万元、亿元计,尤其是汉传佛像内中蕴含巨大投资机会。而相关的系统鉴定与鉴赏知识,更是被广大藏家与艺术爱好者、文博工作者所期冀。  相似文献   

14.
王长启 《收藏》2012,(3):72-76
西安古称长安,佛教自传入中国后,长安就成为佛教中心,历代留存下来的石雕像极其丰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就为数不少,现选择数件北魏时期造像介绍如下:北魏大理石立佛高134厘米,西安市长安区王庄出土佛像高肉髻,双耳垂肩,脸方圆。身穿敞领袈裟,双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其利用石头原有形状进行加工雕刻,雕出头部五官与上身袈裟,手  相似文献   

15.
《收藏界》2007,(9)
在北京开会,与书画鉴定家鲁力先生,谈起了书画评论,更具体谈到石鲁,观点颇为契合,鲁先生说:"你对石鲁的这番见解,公诸于众,会有好处。"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在《收藏》主持书画栏目时就曾发表过《走近石鲁》一文,在业内引起了反响。多年来,看到许多关于石鲁书画的评价和真伪争议的文章,使我想到了一句成语,"以管窥豹"。古代的管不外  相似文献   

16.
铁“五铢”     
《历代古钱图说》中记载"后汉书公孙述传,述废铜钱,置铁官钱"。《四川通志》记载公孙述以铁钱二当铜钱一。由此可见铁"五铢"钱始铸于公孙述,流通四川等地。它是一种贬值钱,由于不受老百姓欢迎,所以一般流通时间较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书画名家请人代笔,屡见史书记载。徐邦达先生在《古代书画鉴定概论》中,就“代笔”论述中例举了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吴道子、王维皆授人代为画作设色的记载。又如:所见明人黄姬水致钱谷、米万钟尺牍中述及书画代笔事,还在“绘画的代笔”中指出:“明、清以来名画家代笔较多的,董其昌仍是‘领先’的一人。陈继儒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不是出于苏松派画家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8,(5)
大型和田玉《观音十八罗汉图》简介大型和田玉雕《观音十八罗汉图》取材上等和田玉质,以中国传统佛教的观音佛像和十八罗汉为题材。刻画形象逼真,工艺精湛细腻,极具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阿申 《收藏》2013,(8):153-154
给《收藏》杂志投稿始于2003年。那年,笔者连续寄去《历代瓷器龙纹浅议》《明清瓷制笔筒鉴识》《浅谈瓷塑的流变与收藏》3篇稿子。先后刊登在同年《收藏》第7期、第11期和次年的第1期上。《历代瓷器龙纹浅议》一文还有幸获得《收藏》杂志2003年度好稿评选二等奖。2003年正值《收藏》创刊十周年,由于对《收藏》心仪已久,不知不觉中,以文章为她的庆典献上了一份薄礼。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缘分。记忆《收藏》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0.
高阿申 《收藏》2013,(15):153-154
给《收藏》杂志投稿始于2003年。那年,笔者连续寄去《历代瓷器龙纹浅议》《明清瓷制笔筒鉴识》《浅谈瓷塑的流变与收藏》3篇稿子。先后刊登在同年《收藏》第7期、第11期和次年的第1期上。《历代瓷器龙纹浅议》一文还有幸获得《收藏》杂志2003年度好稿评选二等奖。2003年正值《收藏》创刊十周年,由于对《收藏》心仪已久,不知不觉中,以文章为她的庆典献上了一份薄礼。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缘分。记忆《收藏》20世纪80年代,笔者便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