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贞 《收藏界》2013,(5):26-29
装饰用玉西汉时期装饰用玉盛行,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完备。两汉中山国出土装饰用玉主要为各种玉佩和玉具剑饰,以及一些不明器物上的玉器饰件。其中,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组玉佩,由珩、璜、冲牙、环等佩饰构成,除珩外,均呈对排列,佐证了汉明帝所创佩玉制度。  相似文献   

2.
武贞 《收藏界》2013,(11):28-31
陈设用玉 陈设玉器是专门用来观赏的玉器,是玉器品类中的佼佼者。各种陈设玉器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纹饰繁复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两汉中山王墓出土的陈设玉器,采用圆雕、透雕、游丝毛雕等工艺,设计新颖活泼,纹饰超凡,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的时代风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0,(6):182-185
岫岩玉以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岫岩地处辽东半岛北部,自古就以盛产美玉而闻名于世,是名扬世界的“中国毛都”。岫岩玉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华夏瑰宝。据考古发现证明,距今1.2万多年前,远古先民利用岫岩玉打制成工具使用。在距今5000~6000年之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被先民大量采集使用,并琢制了“中华第一玉龙”等精美神奇的史前玉器。历代以来岫岩玉流传有绪,世代传承,在玉文化史上成为中国三大古玉源头之一,也跻身四大传统名玉之列。  相似文献   

4.
崔兴众 《收藏》2014,(21):86-9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装饰玉、礼玉、葬玉、器具等门类。西安博物院的玉器专题陈列,以“天地之灵”为主题,展示西安出土的各时代玉器精品。西安博物院藏有两件史前时期玉璧,一件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玉璧(图1),该璧较小,从单面钻孔,素面无纹,表面抛光,磨制精致。另一件是1983年在西安征集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璧(图  相似文献   

5.
南阳独山玉     
蔡辰洋 《收藏》2013,(3):74-79
南阳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开采和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已有南阳独山玉器的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独山玉使用的范围西至今南阳市域,东及今平顶山市。至夏商,南阳独山玉器已出现于京畿腹地的奴隶主贵族墓葬中,足见其使用时代之早与开采、加工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6.
冯元 《收藏界》2013,(3):44-47
玉与国人有着不解之缘。生长于亿万年前的玉在中国人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崇尚美好品德的中国人,把玉看作民族的精魂,赋予了玉优雅、宁静、含蓄、纯洁、坚贞和正直的美好品性,提及玉的词汇、成语、典故无不和高贵、美丽、幸福、吉祥有关。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从商周的神秘礼玉到战国的精美佩玉,强秦制传国玉玺,两汉的金缕玉衣,大唐金镶玉带的富贵奢华,宋代玉器清丽高雅,元代秋水件生气勃勃,明代子冈牌独领风骚,清代的巨型玉山子,不但王公贵族对玉器趋之若鹜,民间赏玉、藏玉也蔚然成风。一个个玉器制作的巅峰时代,使玉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华文  相似文献   

7.
南阳独山玉     
张帅峰 《收藏》2013,(5):74-79
南阳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开采和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已有南阳独山玉器的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独山玉使用的范围西至今南阳市域,东及今平顶山市。至夏商,南阳独山玉器已出现于京畿腹地的奴隶主贵族墓葬中,足见其使用时代之早与开采、加工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8.
博雅 《收藏界》2016,(4):25-29
中国古人将玉石视为最珍贵的材质,远远超过金银铜铁。早在新石器时代,制作玉器和石雕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和精良。对玉石的喜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玉石情有独钟。早期玉石多用作礼器(例如玉璧和玉琮)、饰物、小型雕刻品以及各类兵器。玉石质地坚硬,因此新石器时代常以玉刀为武器,不过玉刀通常用作官阶或军衔之象征。近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会上拍出几件国外收藏家收藏的高古玉,国内难得一见。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李永乐 《收藏》2010,(2):107-109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在汉代有重要的地位。两汉400余年间,此地先后被封为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等。西汉时期,徐州一带的诸侯王、列侯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等甚多。汉代重厚葬,玉类器物备受宠爱。徐州西汉墓葬出土的玉器有10余种,敛葬玉器是其大宗,有玉衣、枕、面罩、握、琀等等。玉枕是众多敛葬玉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材质、设计、制作等都堪称一流。  相似文献   

10.
不论朝代怎样变迁,玉制品的凝重,玉材质的通灵,始终是人们审美追随的对象。“君子比德于玉”几乎成为历代中国人修生养性的座右铭,也由于玉器集艺术和财富于一体,因而它也是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1.
王蔚华 《收藏界》2010,(4):51-53
玉器中的玉炉顶造型纹样多种,多为镂空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献史料中有记载,它是玉器中的一个门类,过去对它的认识还有差异,现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西安博物院藏有明代玉炉顶,现举2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崔兴众 《收藏》2014,(11):86-9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装饰玉、礼玉、葬玉、器具等门类。西安博物院的玉器专题陈列,以“天地之灵”为主题,展示西安出土的各时代玉器精品。  相似文献   

13.
刘英杰 《收藏》2012,(13):88-89
在古玩市场见到几件据说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藏品,经与真品对比分析后发现不过是仿品、赝品。虽然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较多,但大多延续着同样的风格和形制,通过对比,仿品、赝品不难鉴识。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真品(图1)属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卷曲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玉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不断走俏,提高人们对玉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收藏玉蔚然成风,很多人因为看到了玉的升值潜力,把玉也当作一种投资。而在我看来,他们对玉的崇拜只是一种盲目的跟从,一种对流行的追随。由于现在对玉一知半解的人实在太多,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某些玉器商的造假行为。所以,一方面希望玉器商都能把最“真”的一面表  相似文献   

15.
礼仪、祭祀用玉在中国很早就使用,《周礼》中最早记载了玉器使用的规章制度。周代的玉器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古代玉器的研究、兴起较早,始于汉碑上的《六玉图》,宋人聂宗义的《三礼图集注》,其后的《宣和博古图》以及吴大徵的《古玉图考》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发掘数量众多的西周墓葬,大量玉器出土加上国  相似文献   

16.
曾智泉 《收藏》2007,(6):110-110
中国有句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是说好的玉石价值连城,难以定价。2006年,中国玉器拍卖凸显玉无价的现象,这股风现在还很强劲,见首不见尾,令人深思。综观2006年玉器市场,价位疯涨的玉器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一些雕琢精美之物。其中以清代皇家玉器为最贵,其次是明代皇家玉,再次是同时期的一些民间精美玉器,而高古玉器养在深宫人未识,未出现买卖高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的早期,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琉璃阁墓甲及墓乙都是有题凑木椁的大墓,整齐平列,相距仅三四公尺,附近还探出大的车马坑,故被认为是异穴附葬的贵族墓。墓甲和墓乙分别出土不少玉器。据报道,前者有玉佩两组,以及环、觿、燕等玉饰,后者有环、玦、璜、  相似文献   

18.
丁子荃 《收藏界》2012,(9):22-28
自古以来,玉在所有艺术品中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而近日发生的玉器真伪的论争更是所有古今艺术品无法比拟的:一件"金缕玉衣"使几位文物界的泰斗中枪倒下,一把"汉代玉凳"揭出了玉器造假洗钱的黑幕,而最近的真假玉器之争又将"齐家玉器"推到了风口浪尖——孔圣人说的"君子"玉,正在遭遇愈来愈多的"伪君子"玉的挑战。本期"藏界视点"择录了几位玉器专家和收藏者的不同观点,并配发了来自不同圈子收藏的齐家玉器的藏品,供大家"‘齐玉’共欣赏,‘真假’相与析"。  相似文献   

19.
张立玫 《收藏》2007,(1):121-121
清代乾隆皇帝爱玉成癖,视玉如命,一生赏玩玉器无数。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乾隆的赏玩之物——圆雕玉神兽。此玉器是1959年6月由上海文管会拨入的,于1993年8月9日被国家文物鉴定组确认为二级文物,该器为乾隆年间制作,所用玉质温润,为上等的和田白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圆玉是指玉璧、玉瑗、玉环、玉块这四种外形相似的玉器,随着时代递进和其使用功能的隐退,现今的人们已经极少考究它们之间形制的区别,时常将玉瑗、玉环,甚至玉块都归属于玉璧的范畴,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这种称渭混淆了中国古代圆玉的用途,忽略了中国古代圆玉所要传递的信息。关于中国古代人际交往使用玉器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禹曾在涂山会合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