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作文》2007,(9)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了解到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现在仍有不少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总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写,乐于写呢?我觉得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所倡导的"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不失为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魏书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自己从小就坚持写日记,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日记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作文教学最好的练笔方式。但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一开始的日记有的以流水账居多,从起床到吃饭,然后上学,然后放学,天天这样写也没什么用;有的学生感到没话可说,随便写几句应付差事。怎样让孩子爱上写日记,继而逐步达到"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我进行了如  相似文献   

3.
本人的拙作<怎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期上发表后,我觉得还有些与此相关的重要问题没有谈及.<怎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谈的是数学日记"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写数学日记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如数学日记的评价和数学日记的管理等问题也需要解决.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对这两个问题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12岁的第一天,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妈,生日我想请同学们来家里吃蛋糕,可以吗?"昨天,我小心翼翼地试探。妈妈正忙着记账:"空心菜,一块五……"果然,完全没有回应,我觉得鼻子有些发酸。"茜茜,你刚才说什么?"妈妈收起账本,头也没抬地问道。我吸了吸鼻子,若无其事道:"没事,我去写作业了。"  相似文献   

6.
心正则笔正     
<正>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当我看到低年级阶段目标中写着"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时,想想自己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的阅读表现,觉得不敢赞同.我认为低年级"指读"好.因为: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作文写不好,不能老把责任推给学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指导学生作文。如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笔者以为有这样四个结合:一、课上讲授和课下模仿练习相结合比如学完高一诗歌单元,就要学生学习使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仿写"《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让学生自己动手"照猫画虎",当然"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没有人笑话你。正是这种"高级模仿"带入情  相似文献   

9.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1我在上中学时,写作文常爱用"我觉得、估计是、我想"这类词汇。后来,我遇到了一位老师,她在我作文本上写的"姑姑走了,我觉得家里最近冷清很多"这句话下面画了条横线,边上写着:家里冷清的样子是什么?写出来。  相似文献   

11.
日记,大家都会写,但我发现不少同学写着写着,就会对日记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写日记常常应付了事。这是因为同学们觉得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有意义的事",自然就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花样日记",不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2010年第11期刊登了拙稿<写作点子何处寻>,该文初衷是想解决教学文稿写作"写什么"的问题.今天我想就"怎么写"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初学撰写教学文稿的老师,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五个一".  相似文献   

13.
谢晓华 《考试周刊》2013,(92):126-126
<正>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与时代背景相去甚远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觉得历史学科枯燥无味,没什么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尝试用"三助式"教学法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沉闷,学习效果差的问题。这一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5,(7):8-9
<正>同学少年在您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哪些?少年作文课上,总会看到有些同学迟迟不动笔,"无限愁云在眉峰",唉声叹气:"写什么呀?怎么写写呀?好像没什么可写的嘛!"每当这时,我就会问一个问题:"你们读过哪些书啊?"愁眉不展的同学往往都会被问得张口结舌。可见,想要写好作文,不读书是不行的。如果把生活经历比作水的话,那么你读的书就是各种滋味和营养物质。缺了水肯定不行,但一  相似文献   

15.
<正>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边边     
<正>经常有同学的父母来电、来邮,帮自己的孩子投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一位来自金华的妈妈,发邮件说,"前段时间,偶尔看了孩子考试时答卷上写的命题作文《难忘那声声呼唤》,读了以后,我感觉还不错,主题好,特别是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合,我大叹。孩子自己觉得没什么,无意投稿,我还是悄悄打印了出来,想投稿试试"。  相似文献   

17.
<正>50多年前,哲学"教科书"或"通俗读物",大多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来表述哲学的"定义"。我们在大学学习时,对这个表述有过争论,我属于"质疑派",总觉得这一表述不够直接、确切。1962年,我在户县(现为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二中任教时,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我在写"25.学生疑问摘编"时,就把"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还是世界"作为第一个问题。为了弄清我的不解,也为了以后教学中便于解答学生的疑问,我向艾思奇先生写信,表达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听学生抱怨:"又要写作文,我最怕写作文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是什么?是写作文。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的;其二是即使发现有东西可写,也不知怎样才能写好。我认为,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用笔表现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用笔将自己现有的生活"说出来",并尽可能地说得好些,是小学写作教学的任务。然而,盖房子没有砖瓦不行,同样写文章没有词汇也不行。如果词汇贫乏,即使有了很好的素材也不能很好地表达思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习作水平差异已经日益明显。结构完整、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等目标能否达成,直接影响着一篇习作的质量。大纲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是部分中年级学生的作文"病"得不轻:不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人物的特点不明显,景物描写不够生动等。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只有查出病源,才能配以良药。我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望闻问切",终于找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