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订阅《新闻知识》的时间虽不长,受益却不小。她是一本办得很好,很有特色的新闻学期刊,这是我对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她不仅有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业务知识,还为通讯员开设了一些栏目,真正做到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金融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一直没有文章变成铅字的。自从我“恋”上《新闻知识》后,是她为我指点写作上的迷津。先后,有10余篇论文、通讯、特写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88年秋,《农家信使》报一位老编辑下基层时,把《新闻知识》推荐给我。果然,里面开辟的“通讯员经验谈”、“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谈谈经济报道”等栏目,很适合我的口味。这本刊物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强,通俗易学。几年来,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业余时间,我都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龙应台的这本书,我以为是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来看的。龙应台是台湾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位女专栏作家。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在台湾《中国时报》开始撰写她的《野火集》专栏。仅短短的一年,就刮起了一股席卷台湾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本传说中的"天书"。中国读者只闻听过名字,从未见过真容,它晦涩、怪异、高傲地拒绝读者,它的语言特性甚至被认为无法译成中文,但如今这本天书终于有了中译本"有的时候真的是很绝望,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翻完,也不知道翻完有没有人看……"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15层的办公室里,戴从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5.
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我大部分时间在编少年刊物,其间也编过不少图书。近几年责编的《少年报告文学系列丛书》、《台湾少年小说选》和她的姐妹篇《台湾儿童小说选》,在读者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十六岁的思索》一书还获得了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但是说到编辑的体会和甘苦,我觉得最  相似文献   

6.
书人书事     
徐晓和《民间书信》 5月的一天,徐晓给我打来一个电话:《文革书信集》总算出来了,改了名儿,叫《民间书信》。我拿到这本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新书,屈指一算,不禁长叹一声:八年了! 八年前,徐晓还在《中国文化报》当编辑,杨健找她采访有关文革中地下文学的往事,使她翻检了家中保存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8.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9.
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有一支5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今年,矿上订了30份《新闻知识》杂志。由于数量有限,他们采取了奖励发放的方式,把这本杂志分发给在上年度表现突出的25名通讯员。通讯员领到《新闻知识》,读后得益非浅。他们尤其喜爱“通讯员研  相似文献   

10.
少年成名的朱天心并未一直沉浸在最初的光芒中。她清楚自己的写作方向,也清楚想要怎样的生活。她在文字中留下温婉和清新,也在街头留下坚强和抗议很多年前,胡兰成评价朱天心说,"她的大眼睛真真是美绝了。"那时候,没人能猜透那眼睛里实际上藏了多少骄傲劲儿。李登辉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不久,开始排斥外省人,眷村长大的朱天心就非要写一本《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告诉世人眷村人的朴实、真挚,以及生活的不易,她也因此被称为"台湾眷村文学第一人"。"那个时候好简单,以为自己有~腔热情就可以改变什么,现在我有长大呀。"她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声音轻轻柔柔,像在跟人撒娇。朱天心,一直都没有变。即使如今她已经54岁。  相似文献   

11.
我是贵刊的一名省外读者.通过订阅《新闻知识》.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新闻知识》成了我工作、学习的良师。我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名广播工作者,采写稿件、编采节目是我的主要工作。虽然.我为党报党刊写了十三年的稿件,收到了不少的内部刊物和资料.但是我觉得,《新闻知识》办刊质量较高.介绍的采写经验很具体.很实用.这是我订阅贵刊的感受。1995年的11月,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介绍《新闻知识》的征订广告,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订阅厂一年的《新闻知识》。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知识泽]物后,读罢大有相见恨晚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武汉电视台高级编辑程小萍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媒体知识管理》一书,对媒体知识管理这一课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本文作者试图应用对这本专著的学习心得,结合在秦皇岛电视台二十余年的工作实践,就我国城市电视台,特别是中小型城市电视台如何开发利用知识资本提出一些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以来,我通过年年订阅《新闻知识》杂志,增长了不少新闻采写知识.这些年在业务工作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应有《新闻知识》的一份功劳。1985年,我从一家企业调到县广播电台搞采编工作。虽然自己过去爱好文学,有一点写作基础,但是对搞新闻采编可以说是门外汉。在新的岗位上,正当我努力适应时,找偶然从领导那里得到了一本《新闻知识》杂志.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真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吗?从此一我就与这本杂志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谊。年年订阅《新闻知识》。每期杂志一到手,先看目录.再仔细阅读自己…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春,刚看到《新闻爱好者》的时候,她就像一位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正颜厉色,一本正经的样子,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位“老师”变了.增添了不少灵气.封面也极有特色,很吸引人,我越看越喜欢她了.  相似文献   

15.
多做些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事情卢嘉锡全国科技大会后不久,柏生同志便兴奋地告诉我,应出版社同行友人盛情相邀,她正在忙于选编又一本她的新闻采访集子。她把这本集子取名《文泉集》,请冰心大姐题了字,而要我为她这本新作写几句话.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列宁预言的“自然科...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戏剧文化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两岸戏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戏曲文化在台湾日益根深叶茂,台湾的土壤也丰富了戏曲艺术。笔者主持戏曲节目六年来,对两岸戏曲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一直思考怎样根据受众心理,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开展戏曲文化的入岛宣传,为两岸同胞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乐园。笔者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戏曲节目《缤纷戏苑》为例,就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开展戏曲文化的对台宣传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与趣味     
中国最早报女报人 1898年5月,裘毓芳创办并主编的《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裘成了我国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有名的才女。她办起报纸后,亲自采写新闻,还编译、撰写了大量文章。她主张运用白话文来开通民智,传播知识,推动维新。《无锡白话报》的创  相似文献   

18.
《英汉多功能词典》应该是一本好词典。当我从外文书店那密密匝匝的书架上,抽出这本词典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个中缘故,并不仅因为我所熟知的一些英语专家们对这本词典颇有誉美之词,而且我十分看中外研社。这家出版社人才济济,曾向读书界推出了不少优质图书。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大多数人手中都有《新英汉词典》,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或《朗曼当代英语词典》,我想,如果没有十二分的把握,是不会重拳推出《英汉多功能词典》的。果然,我随手翻翻,便感到这本词典“很个性”。它的“十二创意”就是其他词典所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船政学堂,我算是有些研究的人。因为机缘巧合,2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起,我就开始收集有关船政学堂的史料。阅后常陷入沉思。感叹号、问号常挤满脑海。七年前出版了《船政学堂》一书,随后译成英文出版,去年又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近年来随着船政文化研究的深入,尘封的面纱慢慢揭开,更多人惊奇的发现,这里原来有个"含金量"很高的富矿。于是各种宣传推介的影视作品接踵而来。然而,让人回味的好作品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当我第一天来到闸北区档案局报到,翻开同事递给我的《上海档案》的时候,心中便涌起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份薄薄的《上海档案》瞬间拉近了我与档案的距离,使我体会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亲近。那字里行间辐射出的是一种行业的诱惑和魅力,是档案文化的博大和辽远……正是这本杂志引领我跨入了档案的门槛,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并理解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有机会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博览众生。档案竟是如此的奇妙!后来,当我与这本杂志的办刊人及众多作者一一结识的时候,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在内心升腾。可以说,《上海档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