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朵奇葩,它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主张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角度解读文本,力图重新审视传统的经典之作,从而刷新人类固有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2009—2014)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的综述,发掘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分析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张霞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76-77,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生态环境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也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意义以及近年在我国文学批评界所取得的一些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批评标准、方法,围绕着批评对象而展开的分析、阐释、鉴别、判断的理性活动,它意在表达批评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观点立场.批评对象是批评主体表达自己意愿和取向的媒介,更是文学批评活动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文学批评》高度概括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创新性、总结意识以及知识渊博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对于本世纪产生过影响的文学批评流派依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的多姿多彩及文学批评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近20年来云南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不急于建立云南文学批评流派,不单一张扬某一种理论批评大旗,正视云南文学多元化的现实,云南批评家应从多种批评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批评个性,从阅读作品的基础做起,通过总结云南文学现象来发挥对云南文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河清并非一个大批评家,他只是一个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背景,独特的文学追求与信仰的当代青年学者,他的批评以独特的角度、新鲜的方法、中立的立场、广泛的题材和绝妙的文体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形成一种玄妙灵动的“中国式生命精神体验批评”。其批评有着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胡河清的文学批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缺失。本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8.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以萧军、萧红为代表东北作家群异军突起,为读者了解东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作品本身拥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其语言既陌生又新鲜,充满了幽默感;其结构方式也打破常规,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而叙述视角更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来进一步了解《呼兰河传》的独特之处。它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中国文苑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被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首次提出文学批评的视角为自然与女性双重视角。女性与自然原本是被他者化与边缘化,而在该批评视域中却从“缺席”走向“在场”。然而在该视域下评论外国文学存在较多误区,本文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运用的“重写”和“戏仿”叙事策略.从而揭示了这种策略对解构传统男性中心叙事话语和建构女性主体性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历史批评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批评实践分化为三种不同的批评倾向:社会—现实型批评;历史—思想型批评;文化—心理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的嬗变演进为新时期文艺批评整体格局乃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勇 《职大学报》2008,(2):22-23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批判地吸收了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现象学及结构主义的思想.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包括解构主义哲学、后尼采主义权力理论、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挑战权威和追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化理论家詹姆逊关于后现代空间理论的论述,为丰富和深化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考路径。以他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为基点,视觉文化研究能够同城市化、全球化等当前最活跃的空间实践以及空间批评这一醒目的理论动向联系起来。当然,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也存在固有缺陷,比如把后现代建筑的特征草率地推广到整个文化领域以及对身体问题的忽视,这给从他的空间理论出发的视觉文化研究带来了缺憾。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一种"判断",文学批评则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而在当下,文学批评则陷入了尴尬和困境,并到了被边缘化甚至被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话语的流变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发展为脉络,以话语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该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文本的详细分析,对华裔美国文学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发展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话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研究与后现代主叉思潮之间构成一种显现的关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或哲学导向,后现代主义理论目前尚无一致定论,后现代主义具有拒绝专断、没有优位、强调多元与盖异的存在、反后设叙述和科际整合等含义.后现代主义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会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诸多因素的迁衍,这其中包括去中心化的研究目的、以他者为研究对象、多元学科理论架构和跨科际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的质性取向等元比较教育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作为一种后现代文本理论产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文化的核心是意义和价值系统,而文学和哲学是文化价值系统的凝练表达.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既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又有其后现代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的根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来揭开其神秘面纱,即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20.
论《荒原》的神话结构王文神话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现代批评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当今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的程度来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①神话就其原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