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素负盛名,尤其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其个性化的生动传神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往使秦国时说的一句话“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尤其脍炙人口。只一个“必”字就写尽了蔺相如的处境、性格和深谋远虑,可谓一字见精神,境界全出,把人物写活了,写神了,实在妙不可言。对这“必”字的解释,有释作“如果”、“假使”的,有讲为“一定”、“实在(确实)”的。前者为连词,后者为副词。两说均可通。但我认为,从文章的表情达意上看,从当时赵王和蔺相如的具体处境来看,“必”字作副词“实在”讲,则更为得…  相似文献   

2.
任志锋 《人民教育》2022,(18):32-36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空间辐射广、要素结构复杂的“大思政课”。讲好用好这门“大思政课”,需要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基础上,透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大视野,讲出爱国主义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与理论深度;围绕“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怎么样爱国”等问题,讲透爱国主义背后的真理、情理与事理;运用生动多样的方式方法,把爱国主义的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六年制十一册21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教学本文,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抓住文中“骗”、“逼”、“避”三个字,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训练项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突出以“骗”应“骗”“完璧归赵”这则故事,首先揭示了秦国自恃国力强大,设下骗局,说用十五个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语言累赘似乎总是一种疵病。然而,一旦运用得当,缺陷也会变成长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秦王第二次召见蔺相如,写道:“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无论哪一住读者都知道,蔺相如是赵国的使者。既然如此,这“赵使者”三字岂不多余?一部《史记》,上下三千年,只用了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可谓一字千金,难道太史公果真会虚掷三字吗?要解  相似文献   

6.
进退皆为国     
用“为国”二字,作为矛盾关系话题的角度,这非大智慧不能为!请“蔺相如”阐述话题,作者思维品质具有变通性。用语还要锦上添花:第三自然段中的“能屈能伸”,务必更改为“能进能退”。第五自然段中的“蔺相如开口了”,宜改为“蔺相如进言”;“他每一步都走得漂亮”,宜改为“他每一步都进得漂亮”。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名篇《将相和》,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和武将廉颇之间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指的是传说中的那块美玉——和氏璧。很多同学在书写这一词语时,常常会把“璧”字错写成“壁”。这也难怪,谁叫这两个字长得这样像呢,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不过,如果你弄明白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会再弄错了哦。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于大处运笔酣畅,同时在细微之处也极显匠心。如“度”(du幃)字,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对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度”得机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显示了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极强的预见性。这可以从课文里的两句话中的“度”字体现出来: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实不可得”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蔺相如审时度势,根据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轻率态度,立即预见到秦王答应给赵国的城池乃是一句空话,才提出斋戒五日的要求,以拖延时间,为下一步动作留出余地。当秦王…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其中的“必”字怎么讲?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为:“[必]果真,如果。”《辞海》(语词分册)“必”字条下也有:“果真,假使。”举的例证,就是上面这句话。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把“必”解释为“如果、假使”等等,在古书中找不到证  相似文献   

10.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或是从事写作活动 ,有时不能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而需要从对生活的理解入手 ,把生活中的情理引入文学鉴赏和创作中来 ,这即是阅读写作中的情理分析法。情理分析法运用得当 ,文学鉴赏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可免使我们钻故纸堆 ,花不少时间而又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马不食粟。”对于这个“食”字该如何去理解呢 ?古汉语中“食”字有三种解释 :一是“吃” ,读作sh姫;一是“喂养” ,读作s尙;一是用于人名 ,读作y尙。很显然 ,这里应…  相似文献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千古名篇。有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过其特色,论详写、实写和显笔多,笔者试从略写、虚写和伏笔的角度提出拙见。先说略写。相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详写的故事,开头介绍廉颇和蔺相如出场的两段是略写。廉颇功勋卓著,身为赵国大将和上卿,地位崇高;而蔺相如是宦官门客,名不见经传,地位卑贱。两个地位如此悬殊的人,为什么他们的传记被写在一起了呢?两段文字寥寥55字,就交代了两个人物,引起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读下去。这就是司马迁高超之处。“文  相似文献   

14.
一、怎样理解“为了忘却”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这是反语。“为了忘却”,实际上是永不忘却。从情理上讲,鲁迅无疑是永远不会忘却这些青年的。但从文章看,“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深刻含意,不是“反语”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凡纪念,都是为了不忘却。“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纪念。这是因为,纪念时所处的社会条件是在反动派残酷的白色恐怖之下,纪念的对象是被反动派所杀害的革命者,纪念者又是死者的长辈、战友,是一位为摧毁这黑暗的社会进行殊死战斗的坚强  相似文献   

1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16.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将相和”这一情节时,大多教师都会说,这里表现的是蔺相如的“高义”。这一点,蔺相如的门客说得非常清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但我们知道,蔺相如不仅是“高义”的“上卿”,他还是个“勇士,有智谋”的人,这一点,他的老主人缪贤已经有过评价。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智勇双全、竭忠尽智、顾全大局的贤臣形象。全文共有8次对比。这些对比纵横交错,精彩纷呈,笔笔总关,使得蔺相如尽显一代贤臣的品格。一、横比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先后有三次对比:1赫赫声名与卑贱无闻。文章开始,简述了廉、蔺二人的出身、地位。廉颇,是“良将”———地位显赫,“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战功卓著,“闻于诸侯”———影响巨大。而介绍蔺相如只有短短两句话16个字,出身———舍人。这既是对两人身份情况的必要交代,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详一略,说明他们在赵国高低贵贱相差悬殊,从而为后…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