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农民工群体内部显现分化现象,新生代农民工继承了传统农民工的一些特征,但是又与传统农民工在生活阅历、进城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党中央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他们的行为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农民职业社会地位层次较低等原因,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他们在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文章通过实证调查,通过问卷和谈话记录的方式,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证分析,并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对加快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社会排斥问题也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群体发展问题.本文立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社会需求及其群体特质反思其社会排斥,站在大教育的范畴,探索教育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中的作为机制,以求为特殊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教育作为、进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融入城市的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进而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其社会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作为影响社会流动重要因子的成人教育,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新近形成的群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消费观念也较为开放,更渴望留在城市生活,但现实又有诸多困境制约着他们的发展。这些困境的主要根源是:社会二元制度、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为此打破这些困境还需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制度、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其群体特征已经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文章在审视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基础上,并对其进行社会学解读,最后认为在农民工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中,必须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同时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期望予以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法律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因素的原因,他们的各项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辽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后,传统人口红利正逐渐消退,"新人口红利"不断开发,国内农民工群体出现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崭露头角",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本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调查,建立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经济收入特征、培训认知特征和环境影响特征五个维度的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群体特征和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使他们获得能够实现市民化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需要发挥职业院校教育、企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的培训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及城市的融入问题。而职业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关键,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存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缺乏统筹协调、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府主导,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偏差等心理健康问题基础上,提出灵活多样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却令人堪忧。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来说明存在的问题,并以《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为视角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规模与日俱增的年轻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对其自身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社会化组织载体,依托它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拓展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人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荒”、“质量荒”.从“民工荒”反映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必须确立新生代农民工是重要人力资本的共识,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劳动力自身发展的社会保障,增大以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市民为目标的教育投入,加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6.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既是我国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力军。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既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大量减少农民的长远发展战略,是我们科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最佳契入点。因此,从政策制定和社会建设两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基数大,相应的继续教育的任务量大,所涉及的面广,但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关注还较窄,整体可供利用的资源较少,使得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现状及继续教育过程存在的社会保障及个体差异等问题,提出完善保障、加强宣传、注重适用、强化学习意识等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进程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化两种力量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农民工群体总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可行能力”贫困。而“可行能力”贫困的具体原因是五种“工具性自由”的缺失。应当采用增强农民工“工具性自由”的方法,来提升其“可行能力”,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