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初年(1901—1911)许多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实业振兴思想,实业振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报刊舆论阐发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二是关于振兴实业的措施问题。报刊舆论认识到20世纪是实业竞争的时代,中国已处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点,振兴实业已成为中国的救亡之术、富国之基、强国之要道,将振兴实业提高到了救国救民的高度。同时报刊舆论提出的全民动员,政府应奖励大资本、保护小资本、建立股票市场等实业机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订立经济法规等主张都是1895—1900年这个时期所没有的,对银行、实业教育和发展交通事业等方面的认识也比前一时期更具体更深入。实业振兴思潮的宣传和扩展,对于启发民意、促进晚清政府重商政策的出台、振兴工商业者的责任意识和工商实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年(1901-1911)许多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实业振兴思想,实业振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报刊舆论阐发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二是关于振兴实业的措施问题.报刊舆论认识到20世纪是实业竞争的时代,中国已处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点,振兴实业已成为中国的救亡之术、富国之基、强国之要道,将振兴实业提高到了救国救民的高度.同时报刊舆论提出的全民动员,政府应奖励大资本、保护小资本、建立股票市场等实业机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订立经济法规等主张都是1895-1900年这个时期所没有的,对银行、实业教育和发展交通事业等方面的认识也比前一时期更具体更深入.实业振兴思潮的宣传和扩展,对于启发民意、促进晚清政府重商政策的出台、振兴工商业者的责任意识和工商实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1901-1911)许多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实业振兴思想,实业振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报刊舆论阐发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二是关于振兴实业的措施问题。报刊舆论认识到20世纪是实业竞争的时代,中国已处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点,振兴实业已成为中国的救亡之术、富国之基、强国之要道,将振兴实业提高到了救国救民的高度。同时报刊舆论提出的全民动员,政府应奖励大资本,保护小资本、建立股票市场等实业机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订立经济法规等主张都是1895-1900年这个时期所没有的,对银行、实业教育和发展交通事业等方面的认识也比前一时期更具体更深入。实业振兴思潮的宣传和扩展,对于启发民意、促进晚清政府重商政策的出台、振和扩展,对于启发民意、促进晚清政府重商政策的出台、振兴工商业的责任意识和工商实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中国有宪法已将近百年,时至今日中国宪政才刚刚踏上希望之路。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宪政。为什么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的成长如此艰难,甚至不如某些后发的中小国家?本文拟对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困境及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路径进行简要的思考和分析。1宪法与宪政宪政(constitutionalism)通常也称为“立宪政治”或“民主政治”。它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形态,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已出现,最初的含义是以宪法来控制国家权力行使的一套制度设计,规范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1]我国学者上官丕亮认为:“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3]日本宪法学者阿部照哉认为:“宪政是依据宪法而进行政治的原理。”[4]可见,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宪政的概念基本上是与宪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宪法就无所谓宪政。有的学者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比作建筑物的设计图样和建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然有学者认为,“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消弭内乱,减轻外患,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则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实质是以国家主义为指向的,是反宪政主义的。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1]一个伪命题的说法抹杀了中国百年宪政最初揭开面纱的艰辛,也淡忘了潺潺鲜血流淌过的痕迹。笔者认为,虽“在中国之土上,中国传统之木未结出真正的西方宪政之花”[2],但“引起民众真正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时尚,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3]的意义已值得人们为之奋不顾身地追求和捍卫。也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者首先看到的是宪法、国会、三权分立等法律形式和政体...  相似文献   

8.
《民报》学人认为政治自由要通过政治革命来实现,即颠覆专制而为民主立宪。在寻求革命力量上,《民报》学人宣扬平民主义,认为要通过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然而,他们认为平民可以比较容易地推翻一个政权,却难以建立一个现代自由国家,所以主张通过军政、训政再到宪政。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与宪政制度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从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此两者的变革必须齐头并进,而在某一特定阶段,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变革完全取决于特定国情。19世纪,日本新旧政治文化冲突促成宪政制度产生,而中国因为传统政治文化没有发生变革,所以不可能产生近代宪政制度,由此,中日立宪进程差距甚大。  相似文献   

10.
弗里德里希认为,西方宪政论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宪政府的生成以存在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也不表示当一种原先培育宪政论成长的宗教和哲学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就失去了存续的依据。理由在于西方宪政论完成了从对宗教的超验正义的信仰到对人的尊重的正当性资源的转换。弗里德里希教授的法哲学思想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革命期间各州的立宪中,马萨诸塞立宪运动以成就最为突出、意义最为深远而著称。马萨诸塞立宪开创了专门制宪会议和人民批准宪法的先例,设计了以分权制衡为特色的新型共和政体,在宪政思想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展现了革命期间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精彩侧面,尤其是推动了外来政治理论的本土化,并对英国宪政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所有这一切都对联邦立宪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美国宪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论张之洞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风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由湖广总督进而奉旨入阁拜相,对清廷的最高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看尖大多认为张之洞反对立宪或对立宪态芳消极,近年来一些论对此提出了异议,并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笔认为,张之洞的宪政思想萌发较早,但始终对立宪谨言慎行,本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词汇中,没有“宪政”这个词。戊戌变法前,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把立宪的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主张实现君主立宪。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实行宪政的思想却得以传播。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预备立宪迈出了近代中国宪政艰难的第一步。屈指算来,  相似文献   

14.
对于宪政改革,就欧洲的历史经验而言,大多数现代宪政国家都是由绝对主义国家过渡而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亚洲专制国家而言都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实质上也是走这样的道路。清廷成立宪政编查馆,为的是仿行宪政,统筹整个立宪改革,但该馆在立宪过程中却无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15.
俄国立宪会议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在不能得到立宪会议支持的条件下解散的。布尔什维克的做法源于它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在战争条件下群众利益需要超越了宪政需要的结果。布尔什维克重视立宪形式,但更重视人民的实际创造。与其说布尔什维克出于政党的利益拒绝了宪政,不如说升华了传统俄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了传统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的关系,分析了梁启超与段皖亲密合作的原因,总结了梁启超与皖系军阀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梁启超从拥段到反段的活动,对当时的政局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近代中国导演了一幕联系军阀实现其宪政理想的历史话剧。梁启超失败的历史悲剧,再次揭示了改良主义行不通,资产阶级立宪政治不适合中国的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8.
立宪意见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源于立宪利益的不一致,也有可能源于立宪理念的不一致。如果规则选择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利益上的分歧,那么达成宪政同意显然就是一个妥协问题,但如果反映的是理念上的分歧,那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显然涉及“真值判断”。布坎南与范伯格的这一深刻洞见对当下中国经济立宪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修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宪政经济规范功用与目的的某些偏见,更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变革与完善指明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实业家,穆藕初认为,振兴实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然而,实业是科学的应用过程,科学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实现教育与实业联接的纽带.实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实业人才的多样化,并决定了多路径的教育发展模式.由此.穆藕初阐述了他独特的实业教育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19世纪以来的“立宪”诉求与“杜马”命名的俄国议会 “立宪会议”按今天的通常译法即制宪议会或宪政议会。这种思想在俄国由来已久,它是沙皇专制向政治自由和分权制衡转变的关键步骤。在俄国最早提出向宪政制度转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身边的体制改革派“密友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