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城——郭古代城墙,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如: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管子·度地》) 2、墙——壁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保持构架制原则,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架梁、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不承受荷载。后又创造斗拱结构形式,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灵活安排空间布局,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运用彩色装饰手段。现结合中学教材,择要作一介绍。一、古代自筑的名称古代最大的建筑当推城郭。城是围绕都邑建造的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郭一词后来泛指城市。如(木兰诗》“出郭相扶将”,即指外城。(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孟子二章):“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相似文献   

3.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于何时,一般史书上没有明确答案,只是说战国时期城市获得了发展,却没有搞清城与古代城市的界限。城,首要的标志就是有城墙。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博物志》说:“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世本》引《吴越春秋》言:“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建城的目的纯是一种军事防御需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更是明确指出城的防卫性质。而市与城不同,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市的原  相似文献   

5.
《登泰山记》中有“望晚日照城郭”句。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读?课文后提示出两种读法:“望晚日/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教参》指出这两种答案都不正确,认为应读作“望晚/日照/城郭”。指出“望晚”是“向晚”的意思,即接近黄昏之时,不可读破。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标出“望”的几种义项是:①远望;②盼望、期望;③名望、  相似文献   

6.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7.
最初,“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城的建筑最初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当时是部落之间进行战争的堡垒。我国古代的城,大的叫城,也叫都邑,小的叫城邑,凡主将所居的城又叫牙城。古代的城墙一般有三丈到三丈六尺高,商代的城墙有的达六丈宽。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谓之女墙。古代的城墙都是夯土建筑;宋代,砖城渐增;到了清代,都是整齐坚固的砖石城墙了。国都的城,都有规模巨大的宫殿、宗庙和各部门的官署,有国君宗族和各级官吏的住宅。古代的城有的还有护城河,叫“池”,“城池”一词便由此而来。最初…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高中课本《过秦论》中有一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注释是“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池”。但此处的“城”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把华山当做城市吗?且不说这一注释的语病问题,单是用原词解释原词的方法就不可取。其实,此处的“城”应解释为“城墙”,原句的意思是秦国把华山作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据险而守。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城”字有两个义项:一为城墙,一为城市。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名句中的“城”就应当是城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城墙”,极易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准确地说,它应是并  相似文献   

9.
最初,“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本没有什么联系。城大约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当时,城是部落之间进行战争的堡垒。我国古代的城,规模大的叫城,也叫都邑,小的叫城邑。军队的统帅驻扎的城叫做牙城。城有城墙护卫,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0米到12米高,商代的城墙高达20米。城墙也称城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叫做女墙。古代的城墙都是夯土建筑,到了宋代,砖砌的城墙渐增,至清代,都是整齐坚固的砖石城墙了。作为国都的城,都建有规模巨大的宫  相似文献   

10.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11.
成都建置,始于战国中开明九世之时。《蜀王本纪》载录旧闻:“本治广都樊乡,徒居成都。”初无城郭,李昊《创筑羊马城记》谓其“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是也。古代聚邑,每因木栅土垒以为垣,形制简陋,故蜀都所在,实无城可言。又经三世,为秦所灭,改置郡国,始筑郡城。《蜀王本纪》又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城筑于平蜀之后五年,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叙其制云:“惠王二十七年(元前311)仪与若城成都,周迴十二里,高七丈,而置观楼射阑。”时张仪虽已去蜀,蜀国守张若主其事,因仪倡筑,故推首功。西南习称积木楼居为“干阑”,或日“阁阑”,自六朝以至唐  相似文献   

12.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绝大多数注释可靠、简练、准确、深入浅出,但有一文言文注释“城郭,指城市”似有疏漏。结合课文前后语境和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此处“城郭”当指城墙。  相似文献   

13.
读《四川教育》第八期《关于“牙城”》一文,觉得作者的解释欠妥。作者认为《李愬雪夜入蔡州》一课中的“牙城”是武器库的围墙,墙筑得又高又厚,就与城墙相似,所以名曰“牙城”。按《辞海》“牙城”:唐代藩镇主将所居之城。《新唐书·李愬传》:“率左右登牙城。”后以泛称主将所居之城。王恽《泽潞即事杂诗》:“角声催日上牙城,白羽风清坐阅兵。”据《辞海》解,“牙城”不应是武器库周围筑上又高又厚的墙。应是又高又厚的墙围着主将所居  相似文献   

14.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教参》断读为“望晚/日照/城郭”。钟传祎同志认为不妥(见《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第46页),理由有三:1.工具书“望”字下无“接近”义,且不收“望晚”一词;2.“望”不作动词“远看”讲,“静美的事物似乎缺乏一个观照的对象”(按“对象”当为“主体”或“施事者”);3.《教参》的断读不能体观古文单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不符合古文句式。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望”确有“接近”义。《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顾恺之所作父(悦)传记载,晋简文帝问顾悦头发  相似文献   

15.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16.
诉诉,古文字作①,《说文》:‘法也。”也写作“搜”,特指把委曲告诉别人,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授于王”;也指一般的告诉、诉说,例如《琵琶行》中的“似诉平生不得志”句。现代汉语中一般地讲来。“告”与“诉”都有把事情、原委、情况等陈述给别人的意思。然而“告状”不能说成“诉状”,而“诉讼”也不能说成“告讼”。lh,古文字作②,《说文》解释为“客也”。《段注》:“此与欠部欣者义皆同”,即“:斤”是“欣”的异体字。《说文》:‘锨,笑喜也。”打心眼里高兴而面露喜色叫‘掀”。后来,“…  相似文献   

17.
丁喜霞 《天中学刊》1998,13(1):36-38
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和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中原”一词含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一、“中原”一词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含义第一是指原野或平原之中,是一般的通用名词。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寂,庶民采之。”第二是指今河南省地区,是狭义的作为地域名称的“中原”,与“中州”所指范围相同。如《北史·任城王澄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洛即洛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揭示《光明之城》一书里的“免税”,“城与船”和“自由思想商人”等三个重要历史问题皆非史实;又揭示书中的“色目人”,“犹太教”和“也里可温”等提法皆违背历史常识;结合《光明之城》的主题思想,论证该书是伪书。  相似文献   

19.
传、递“传”指传给后人,“递”指一个接一个地更替。例如:①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盐铁论·非鞅》)②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沈括《梦溪笔谈》)吹、嘘“吹”指急速呼气,也可指一般的呼气:“嘘”指缓慢地呼气。例如:①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相似文献   

20.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