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生十六七》2011,(7):26-26
有些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都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第二,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第一,你怎么不能第一。这种挑错教育有几大弊端:  相似文献   

2.
刘卫 《家长》2011,(2):17-17
让孩子永做第一既不现实,又会加重他们精神上的负担。只要健康向上,保持乐观自信,能勇敢面对挫折,孩子就应该是我们家长心目中的“No.1”。  相似文献   

3.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搞教育的,常在家长面前侃侃而谈。其实,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你会慢慢发现我们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并且越来越懂得教育了。静下心来,我发现我从家长那儿学到了很多。孩子们的家长通常比我们年长,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对于生活,更是经验丰富。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逐渐懂得了很多生活小常识,如:怎样关心过敏体质的幼儿,不能给有哮喘的孩子晒被子,哪些东西孩子不能吃,孩子碰伤了怎么办……我们从家长那儿了解的信息越多,我们对孩子的保育工作就做得越细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和孩子生活、玩耍的过程中,他们都…  相似文献   

4.
燕子姐姐:我妈妈总是对我说,未来社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要我从小就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在班上争第一。我的成绩不错,几乎每次考试都能争得第一,可是我觉得很累,心理压力特别大,像这次我数学就没得第一,我不知如何面对老师和父母,心里很难受。新余市西湖小学五年级朱娜朱娜同学:对于如何争第一,是否该样样争第一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来信诉说了他们的苦恼。姐姐认为,父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让她努力争第一,不是坏事。但要求要适度,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对于有实力在某些方面争第一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对他们…  相似文献   

5.
江南 《陕西教育》2005,(8):32-32
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家长往往会奖励他们,这样做。空间利弊如何?  相似文献   

6.
导致孩子辍学的家长,可分两类:一类家长属于“温情”派,他们对孩子实行“怀柔政策”。我们称它为“口水教育”。这些家长一个个像忠实的保姆,鞍前马后照顾着孩子的起居生活。他们不会因孩子不会洗衣服而生气,但会为孩子少考一分而伤心。平日里苦口婆心,力争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深入渗透到孩子的骨髓里。每天让其泡在题海中,殊不知,压力过头产生反弹,当孩子稚嫩的心灵承载不动这“沉甸甸”的爱时,他们会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或许仅因成绩不理想,老师无意的漠视等,就会令他们产生种种逃避心态。他们害怕失败,对读…  相似文献   

7.
孩子入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和变化,通常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为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 一、转变自我角色观念。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把他们看作幼儿,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小朋友”、“小孩子”。入学后,小孩子变为小学生了。他们第一次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第一次参加班会,第一次领到学习用书和各种本子,第一次听到校长和班主任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赐予的,但我们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名字,再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遇到有些父母忘记了孩子自己的名字,他们以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有权为孩子做出选择;作为教师,也常麻烦家长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并且凡事都要求家长签名。也常见有些父母不辞劳苦,每天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自己再步履匆匆地赶去上班;也常见已满头华发的爷爷奶奶拎着书包,  相似文献   

9.
家庭的育人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教育资源。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家长参加班会我班实行班干部轮流“执政”制度,我把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参加子女的就职演说会。他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孩子,切实了解孩子的工作水平、处事能力和内心世界。一位同学在演说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任期的工作计划、目标和要求,妈妈高兴地说:“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不是班会上亲眼所见,我还会把他当小孩子呢。”班级工作有了家长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主动发展意识,“做出一流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徐玲 《广东教育》2005,(6):65-65
优质的生命在于享受幸福,优质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幸福。每个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进校门.总会乐得屁颠屁颠,因为他觉得能做学生很幸福。但不消几时,此番热劲就会烟消云散。为何?因为孩子发现随着他们一天天地做学生,所面对的家长和老师不知为何却变得一天比一天没趣。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说长大了不当大官就要赚大钱,  相似文献   

11.
哭是孩子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让孩子突然终止哭泣,这样压制了孩子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发泄,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怎么对待孩子的哭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与以前不一样,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不一样,家长说,孩子难管,不管不行,管了还是不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关键是父母管教不严,太宠。没有一位家长说是自己的不对,没有一位老师会说也有我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八年的幼教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下面是我对新入园幼儿家长工作的一些粗浅体会。一、坦诚第一次与家长见面,第一次召开家长会时,向家长坦露心扉。孩子初入园,家长最渴望的是与老师交流,向老师介绍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宝宝,让老师喜欢他。他们会对老师的每句话语都很在意,估摸老师对他孩子的喜爱程度。为此,我总是抓住见面的第一次,家长会的第一次,坦诚地向家长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如何对待调皮的孩子,如何面对内向的孩子,又是如何喜欢全面发展的孩子……并且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家长“对号入座”,家长…  相似文献   

14.
未来社会的高度发展,对下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孩子求学、工作和获得事业成功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充满了竞争。于是,一些父母就鼓励孩子从小努力争第一。然而,年幼的孩子未必能体会这么深刻的道理,他们得第一的动机是什么呢?为获表扬争第一杜月月 小学六年级在我们班,谁要是考试得了第一名,那老师就会在课上表扬好多次,在家长会上老师还会表扬;课上随便说话,老师也不怎么说;要是作业写得乱点,老师也不会让重写。所以我特想得第一。从上一年级开始,我…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八个方面的误区,希望能引起家长朋友们的关注。第一、重视物质给予,忽视心理关爱。许多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无论是高档玩具,还是高档服饰,只要孩子提出来,他们都会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却往往放任自流,片面地认为“树大自然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里,孩子往往会出现胆小、懦弱、固执、自私等心理异常,只知…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孩子“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带给孩子及家长的双重压力 ,倾听着日趋高涨的素质教育的呼声 ,如何培养教育孩子 ,则成为家长首当其冲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责任。对此 ,我就家庭教育谈点儿看法。一、分数并不意味着一切一个日本人曾批评中国家长说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说三句话“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 ,争取考上大学” ,从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学到中学毕业 ,甚至上大学。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及就业压力 ,导致学生及家长“唯分必争”的无奈之举 ,使孩子置身于“分 ,分 ,分 ,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之中 ,而…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新入园的 26名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这些孩子比较自私、任性,好动,接受事物非常快,老师组织教育活动时,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自我控制能力差。自由活动时,打架、告状、争玩具现象特别多,且有几个孩子比较突出。我们对其采取了多种正面教育方法,并多次与家长联系,效果并不理想。在与家长联系时, 家长的态度非常平淡, 他们就喜欢听老师说:“这孩子挺聪明……”至于后面的话,只是敷衍老师几句。我们觉得很棘手,经多次分析、讨论,决定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一、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20.
几次应邀为家长做讲座,但参加者每每以女性居多--不是孩子的妈妈,就是孩子的奶奶或外婆等.由于会场上女性居多,男性家长便会显得有些局促.在与家长交流中,他们透露出这样的想法:第一,孩子小,此时教育为时过早,如果需要,让女性家长干便足够了.倘若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那做父亲的就需要多留意些,特别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就应该参与讨论,并作出决定.第二,男性家长多数持有"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相夫教子"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孩子的事应该由女性(母亲)承担,男人应该在外干大事业.笔者认为这些男性家长除了观念陈旧、缺乏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自身还独具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