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阳 《军事记者》2012,(8):26-27
俗话说:新闻拉人,副刊留人。副刊靠什么留人?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感……这些都不可或缺。但不管是刻画人物、讲述故事还是抒发情感.都离不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曾说.细节好像一篇文章的眼睛,以一目尽传精神。细节出来了.文学作品就活了,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2.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诗集,是关于一个人、一个非凡的人物命运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3.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4,(10):41-41
我们有的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或得到一条新闻线索.不深入一线采访,不反复核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打打电话草草地问一问情况,就立马坐在办公室开始动起笔来,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是故事容易失真失实,给报道对象带来麻烦;二是稿件缺少现场感。难以捕捉到人物生动的语言和事件感人的细节;三是空话套话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人物和情节是数据故事的两大支柱。数据故事的情节通过人物特征、行为、所期待目标、所面对现实和所认为偏见来展开,实现数据故事人物的自动化生成是数据故事化领域科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对于数据故事的理论研究、自动生成和工程化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探讨数据故事人物的类型、特征及操作。其次,提出基于反事实解释的人物生成方法,分别对数据故事中的主人公、同类人物、异类人物、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给出自动生成方法。接着,分析其技术实现,探讨实验设计、数据来源、方法选择及结果讨论。最后,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在数据故事化领域首次较为系统研究数据故事人物的组成要素、基本类型、主要特征及核心操作,并提出基于反事实的数据故事人物自动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志懿  徐颉  冉然 《传媒》2008,(11):81-83
“数字”或“大事”构成历史的骨架,“身影”和“故事”则是历史的血肉。回首30年中国传媒改革的风雨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或是庄严肃穆的人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身影,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故事。本期传媒人物——辽宁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姜凤羽,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四化”指的是电视业界流行的报道方式:“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相似文献   

7.
刘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20-221
一个好的人物作品首先要有故事性,传记类人物本身就具有传奇性,通过完整的故事讲述更能艺术地体现人物风采。但故事并不是虚构,纪录片的故事必须真实,必须是在真实的拍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情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9.
刘丽曩 《视听界》2009,(5):111-112
人物、故事、情感是人类社会永久的主题,而人物专访这种节目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展现这些主题的舞台。如何在最短的节目时间内,把人物的故事与情感进行真实的浓缩展现,并感染受众,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在叙事学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争论:人物和故事,到底哪个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两相权衡后得出结论说,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随后,小说的发展则使答案的钟摆指向了另一边。如今,争论依然在继续。虽然学者们始终无法就“故事”和“人物”的排序形成共识,但对于两者的关系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即故事必须与人物相伴而行。换句话说,故事的讲述离不开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看完《兵哥兵妹》之后,不由得为编导者的勇气赞叹。预备役是一个很难驾驭的题材,也是我们不熟悉,甚至为许多观众不知的一个领域。编导们居然能够通过它,不仅进行了生动的国防预备役知识的普及性教育,而且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究其原因,就是创作者从生活出发,通过对生活的深度开掘.通过从生活海洋中捞出来的水淋淋活生生的人物、故事、细节来表现主题,从而寓教于乐,既讲清了道理,又出了人物,出了情感,出了情趣。  相似文献   

12.
张溶 《新闻前哨》2005,(2):96-97
人物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乡村发现》,在人物新闻中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用“戏说”或“说书”的播报方式,获得观众青睐,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13.
董娅琳 《大观周刊》2012,(46):43-43
电影服装设计真正的魅力不在于服装设计表面的华丽,而在于设计衣服后面的人物与故事.更在于服装设计与该人物故事的角色、性格塑造上是否相吻合。文章将就电影服装设计在人物角色、性格塑造上的作用进行深入地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个关于乒乓球的故事可以讲到一波三折,这是宁浩的不俗之处,但影片对人物内心和生存状态的记录,流于浮光掠影,未触及到人的灵魂深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刘书芳 《今传媒》2014,(7):105-106
一部好电影会讲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会有完整的人物组合,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俄罗斯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论对故事创作的阐释与分析是创新而且独特的;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里的电影故事创作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罗普关于故事叙事文本的解读,更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好电影所具备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6.
常听人说:“我肚里装着不少活蹦乱跳的人物形象,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究其原因,往往是缺乏一个可以让人物活动起来的“躯体”——故事和情节。戏剧研究家王国维有一句名言:“必合语言、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就是说,有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歌唱,要演绎成一个故事,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没有故事和情节,人物再多再有性格,也是一盘散乱的珠子,等到找到好的故事和情节,像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电视剧面前.为什么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总是上不去?因为电视剧是以故事情节抓人,一步一步将故事展开,一环扣一环去将情节展示。而纪录片多缺乏故事性。从观众的需求角度上看,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电视剧里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冲突、事件的冲突.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这种发生必然导致欣赏受众的心理变化.迫切地想知道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还是其他种类的通讯,都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都要求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而且要写得“具体深刻,生动感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通讯是要写故事的,是通过写故事来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因此,通讯的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故事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故事、用好故事,让通讯真正成  相似文献   

19.
周庆辉 《档案天地》2007,(4):24-24,43
熟悉杨家将故事的人都同样会记得杨家将的敌手——韩昌。韩昌是何许人.为什么能以汉姓成为辽国兵马大元帅?历史上果有其人吗?实际上.韩昌确有人物原型,他就是辽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韩德让。  相似文献   

20.
唱华 《记者摇篮》2009,(4):56-56
人物专题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此类新闻报道中最棘手的则是对已故先进人物的报道。如何生动地讲述一个已故人物的故事,同时又要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电视新闻记者、编导做了许多尝试。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电视片做得既好看,又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呢?笔者在多年的新闻报道中总结出下面几条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