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久以前,在高高的山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庙。一天,来了一个矮和尚,他天天要到山下去挑水喝,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很安逸。不久,又来了一个高和尚,两人就天天下山去抬水喝,日子过得也很安宁。过不多久,又来了个胖和尚……”对,这就是著名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忻老师今天就要和她的学生们一起,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某个寺里的老、大、小三个和尚正是这样。该挑水时,大和尚捋着白胡子说:“我修道多年,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大碍,倒是你们啊……”大和尚说:“我已练了四五年挑水功了,也该把练功机会让给新来的小师弟了。”小和尚说:“多谢师兄的关顾,我年龄小,身子骨也比较单薄,难以从山下挑一担水上山来,还是把这练功的机会给师兄吧。”就这样,三个和尚互相推让,水缸干得见底了;又过了几天,个个都渴得喉咙冒烟,两个鼻孔出火,却还是硬撑着。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目"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使三个和尚都能有水喝,该怎么办?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还是错。学生:1.排一张值日表,由三人轮流挑水,或者每天安排两个人抬水。2.将路分为三段,每人挑一段路。3.三个人一起挖一口井,或者一起修一节管道。课件展示漫画:  相似文献   

4.
话题一协作[新题导航]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相似文献   

5.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教师团队精神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  相似文献   

6.
三个和尚     
阿幽薇 《红领巾》2006,(6):26-27
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没水喝……我们做的三个和尚是从一个鸡蛋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故事说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去背水,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时小和尚不再背水,而是和那个和尚一起抬水吃,日子过得也不错。接着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结果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想去抬水,更不想去背水,这样三个和尚每天都守着空空的水缸,渴得嗓子直冒烟。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还有水吃,等到再增加一个和尚的时候就没有水吃了呢?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相似文献   

8.
一、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和尚抬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请就这则寓言来立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二、习作例文 反对自私自利 提倡奉献精神 广雅中学高三 李伟夫 “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多好办事,为何三个和尚反而会面临无水的尴尬境地?其实原因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们不懂合作。有人曾描绘了另一番图景:山下,一个和尚用木桶挑水,第二个和尚在山上砍柴,第三个和尚将寺庙整理得洁净如新,飘香的饭菜正待人品尝。携手合作,一切必将改变。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那是建立在他们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的,如若不然,他们仍是三个臭皮匠。花谢了,种子开始蕴育,花与种子的交替轮回,使生命得以延续。日落了,月又缓缓升起,日与月的各司其职,使世界变得和谐。春…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目“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少林寺方丈得知后,非常吃惊:“这怎么行,必须改革。”经过深思熟虑后,方丈决定提拔和尚甲为后殿主持,主管后殿事务。经过方丈的这番调整,寺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和尚甲主管后殿事务,和尚乙与和尚丙负责挑水。这样,寺院恢复了正常供水了,被拉紧的生活之弦渐渐松弛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方丈发现和尚乙工作特别积极。于是决定提升和尚乙的职务。这样,和尚乙就晋升为副主持,协助和尚甲主管事务。从此,供水的工作只由和尚丙来负责。日子匆匆地走过,和尚丙负责供水的工作也有一段时…  相似文献   

12.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又有人将他们搬出来做了改编:“有一个庙,这个庙离河边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改编后,主人公仍然是三个和尚,但是他们经过配合就能喝到水了。  相似文献   

13.
三个和尚     
北山寺住着两个和尚,他们天天到山下抬水喝。一日,有个小和尚云游到此,撵又撵不走,气得他俩摇头晃脑,叹息道:“唉,这厮窜来,该三个和尚没水喝了!”晚上,他们两个躺在床上,各自打着主意,睡到日上三竿也没有人喊起床。“喂,两位师兄起来洗脸吃饭吧!”小和尚来敲门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松抬着进洞里。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松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请以“团队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二有一天,上帝的使者来到人间,他碰到了一位高僧正在为两个小孩占卜前程,只见高僧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说:“状元。”然后又…  相似文献   

15.
重山寒径,雪拥滩前。智能和尚推开寺门,寒风砭骨,吹得袈裟猎猎作响。智能用手摸摸光秃秃的脑袋,不禁打了个寒噤,自忖如此裸露的脑袋难以抵挡肆虐的寒意。又想滑润的小道容易摔跤,于是早把昨晚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座孤山寺,开始只有智能和尚住着。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去山下挑一担水。后来智空和尚来了,就有了点小变化。两人一起去抬水。再后来智无来了,麻烦也  相似文献   

16.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初探——兼评’97高考作文试题浙江/陈玲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事先准备了一组材料,是两则俗语:俗语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②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第一堂课我把俗语①提供给甲班,俗语...  相似文献   

17.
郭华勤 《湖北教育》2003,(15):15-16
片断一 情境活动 师:今天老师首先要请大家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现在,我们一块儿来欣赏,好吗? 生(齐):好! 【评】学生饶有兴致地听熟悉而喜爱的歌曲,在品赏优美的旋律、有趣的动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为什么人多  相似文献   

18.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流传民间的一个有趣故事.之所以没水吃,是因为三个和尚谁也不肯多出力,谁也不肯先出力.没水吃终归不行,同学们学过了简单机械后,就可以利用杠杆知识,为三个懒和尚设计出一个抬水吃的方法,且各自既不吃亏,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这么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两座一前一后的大山,分别住着一个和尚。每天到山下的小溪打水成了两人共同的也是必须的工作,他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三年。有一天,前山的和尚发现后山的和尚并没有下山打水,便去探望他。后山的和尚说他已经挖了一口井.以后再也不用下山打水了。前山的和尚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你每天和我一样念经、打水.没看见你挖井呀?”后山的和尚说,他每天下山打水前都坚持挖两桶土,从不间断,三年下来、这口井也就挖成了。  相似文献   

20.
阿星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阿星姐小时候超喜欢这部动画片,今天,阿星姐要用鸡蛋壳把他们的形象再现出来,看看像不像?NO,NO,NO你们光看不行,要一起来行动哦。如果班上要搞手工劳动活的比赛,这三个和尚会为你争光的,相信他们就是相信自己,嘻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