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共振”,足一个物理慨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问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共振,是一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教师"投入"与学生"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之间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的共振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即产生所谓的皮格马利翁双响效应.  相似文献   

3.
“师生共振”现象中的“共振”原是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作为“策动力”的实施者,能够把握“受振动”者——学生的“固有频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即可产生“共振”现象,获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只有师生和谐共振,才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可以说,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本文拟此从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共振如何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  相似文献   

6.
共振是一种物体的振动引起另一频率相同的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当前英语教学,之所以出现“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是因为教者与学者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和谐共振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以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思维共振”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课题是在天津市和平区教科室始于“七五”历经“八五”的《和谐教育》课题研究基础上,在“九五”期间继续深化研究的《和谐教学》课题的子课题,是国家级科研立项课题。“和谐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思维共振”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 一、思维共振教育模式 共振是指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与其固有频率相等的物体产生最大振幅的振动。将物理学中  相似文献   

9.
"共振"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频率相等,则振动最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即教师教的"策动"只有激起学生学的"共振",才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徐陆军 《教育革新》2007,(11):41-42
"共振"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不同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对“共振”的定义存在着差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旧教材中“共振”的定义为“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而现行教材中的定义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相似文献   

12.
杨红娜 《物理教师》2007,28(2):2-42,56
教学实践表明,以往学生在学习“受迫振动共振”时,对于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周期(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频率)很难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看到题目,有人会说:共振是物理现象,怎么能同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呢?的确,共振是物理现象,它指的是“当策动力(或强的力的频率)等于物体固有的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学生学习频率尽可能相近的策动力频率,必然能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14.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和沟通,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  相似文献   

15.
各种资料中对共振的定义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振幅最 (极 )大”来定义 ,另一种是采用“振幅增大”来定义 .采用“振幅最 (极 )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提法有 :“振动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幅达极大值的现象叫共振 .”“当外加强迫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 ,振幅逐渐增大 ,在强迫力的频率为某一定值时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位移振幅达到极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 .”《物理》第一册 (必修 )对共振的定义为 :“在受迫振动中 ,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 ,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采用“振幅增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  相似文献   

16.
陈伟孟 《物理教师》2013,(11):32-32,36
共振,是一个独特的物理现象.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11章“机械振动”的“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这样描述共振的:当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如果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系统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共振主要指机械共振.物理里的共振可以延伸出去,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在电学中,收音机通过天线频率调至和电台电波信号相同频率来引起共振的现象,称为“电谐振”;红外线具有的显著热效应以及原子核外电子对光子的吸收过程,也皆与共振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银英 《生活教育》2014,(10):42-43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必须审视教学资源,弹性地设计教学,落实“预设”和“生成”和谐兼容,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李力 《物理教师》2005,26(6):41-42
1引言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对“共振”下的定义差异很大.高中物理旧教材[1]是这样下的定义:“当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而新教材[2]则定义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共振”.两种定义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意味着“共振”是振幅最大的状态,后者则认为“共振”是振幅增大的过程.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共振”?2探讨设质量为m、固有角频率为ω0的振动系统在驱动力f=Fcosωt的作用下作已经稳定的受迫振动,假定运动中所受的阻力fz=-γv,γ为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20.
受迫振动是物体在外界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增大的现象叫共振现象.共振曲线反映的是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受迫振动的振幅随驱动力的频率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