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11):16-24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们在抗争、赶超日本围棋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日本顶尖棋手的尊敬,这些高手的称谓如雷贯耳——超一流。当时日本六大超一流高手因强大而自负,他们的棋艺和战绩也确实给人以须仰视才见的感觉。尽管聂卫平、马晓春在擂台赛期间不断战胜超一流棋手,但直到90年代,舆论才将聂马以及  相似文献   

2.
博采众长 胡荣华的成长,离不开时势造英雄,更离不开众多老棋手架起的人梯。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象棋界的春天,当时上海成了象棋的鼎盛之乡,棋坛上异常活跃,以擂台赛为首的赛事活动频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不但本地涌现出许多象棋高手,就连全国各地的高手也经常云集到上海,这为胡荣华棋艺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题记: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那时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象棋恐怕是农村除了扑克之外的第二大运动了,村里下棋的人至少也得上百。大家一般以村为单位自成圈子。所以本文中所说的高手仅仅是村级高手,因此那时我的水平也仅仅是村级而已。后来参加工作后,我接触到了县城里的真正高手,也开始打谱学棋,水平才算真正有所提高,也由此步入了县级高手的行列,乃至在市里也能挂上一号了。  相似文献   

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没有人犯错误,也就没有所谓的胜负了。高手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高手,是因为他们会不断地从自己的对战中寻找错误、思考原因、努力改正。“我给高手挑马脚”这一栏目由此而生。我们很希望广大魔兽爱好者为我们提供素材,或者就某一场战报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4,(1):i007-i007
俗话说:人生四十不学艺。我人到中年,却偏偏对乒乓球动了感情。60年代,我出生在山村里,在我们那里,500多人的中小学合在一起仅有一副木板球台,只是少数男生的专用。尽管乒乓球是国球,但说来惭愧,过去我对它一无所知,甚至连每一个时代乒坛高手的名字也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为人 《游泳》2010,(3):57-59
毋须质疑,我们普通人和游泳高手在游泳方面最大的区别是高手游得快.我们游得慢。而且,尤为不同且更重要的是.高手们游得非常顺畅,而我们却游得很吃力、费劲,看着都别扭。我们在水中时,一招一式都显着那么笨拙、不协调,远达不到漂亮、舒展流畅的程度。所以.我们都会由衷地赞叹波波夫和索普完美的自由泳技术,也曾羡慕菲尔普斯如水上飞鹰般大鹏展翅的蝶泳动作。  相似文献   

7.
上期的《带你看高手第一视角》栏目给了大家一个独特的机会,同时欣赏到两位高手在同一场比赛中的第一视角。那么这期的VOD刚好和上期的情形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位高手对战同一个对手的在两场不同比赛中的第一视角——这话有点像绕口令啊……不过,别晕,看了你就知道过瘾了。  相似文献   

8.
Gohome  dog_mi  兜子 《电子竞技》2008,(6):22-25
高手论道:你是否练习了很久还徘徊在VS10级左右?你是否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而对高手的做法一知半解的阶段?你还在为自己的水平遇到瓶颈而苦恼吗?我们的一个全新的栏目和大家见面啦,那就是《高手论道》!  相似文献   

9.
请您脱先     
在前面的讲座中说了不少爱好者们犯的错误,不过高手的棋还是要经常学习的,本期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图一先来看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定式..从黑1夹到白10跳想必大家刚学棋不久就会了,在对局中基本不用想就可以下完。虽然是定式,但在高手眼里却不一定,我们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10.
段嵘 《围棋天地》2014,(10):55-59
高手收官,都有见缝插针的本领,只要对手的棋形有一丝可以利用之处,高手都不会放过占取官子便宜的机会。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最近比赛中的实战例。  相似文献   

11.
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盘河马是一个复杂的布局体系,从五十年代以来,历经名家高手的演化,开拓出许多新的变化领域。三十年过去了,至今它的变化尚未穷尽,更新颖的具有威力的变化尚在高手的酝酿之中,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象棋对局的发展史,要求对这一布局进行一番总结、提高和进一步研究,于是《盘河马探秘》  相似文献   

12.
龙文 《乒乓世界》2002,(5):26-28
第31届世乒赛,是乒乓球历史上光辉的—页。这次名古屋盛会的东道主在组织工作方面下了不少夫,每张台子上都配有穿制服的一位裁判和四位司线员,得到一致的好评。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各队涌现出的高手之多是空前的。也是以后三十年中一枝独秀的局面所不可比拟的。高手多了,便给抽签带来一些麻烦。  相似文献   

1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没有人犯错误,也就没有所谓的胜负。给高手挑马脚时,我们总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原来他们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使用NE的朋友怕什么?估计多数朋友会说怕Tower Rush。甚至有的时候家被箭塔封死了,估计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放弃了。而高手会告诉你“不”。家被占了,没关系,我们另起炉灶、东山再起,一群能翻盘。著名的的高手soju和Spell就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场比赛,精彩性不必多说,但是其中之马脚也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14.
本期的《带你看高手第一视角》栏目为大家选取的两个VOD比较特别。首先,以往的VOD都是主视角的高手胜利的比赛,而本次我们为大家选择了两场失败者的主视角VOD,算是《我给高手挑马脚》的特别版了。不错,看着高手的第一视角来挑马脚,感觉确实很是不一样哦。其次,本次VOD的主人公是当前最具实力的两位Human天王——Sky和ToD,虽然他们对战的是不同种族,但是大家也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位“人王”各自的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罗文初 《桥牌》2011,(5):42-44
一对搭挡之间,水平有差距的情况很常见,高手和低手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取得比赛胜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遗憾的是,我们在比赛场上,经常会听到高手喋喋不休地教育同伴乃至对手,有时甚至会训斥同伴。更遗憾的是训斥者本身并不一定是高手,而且,犯错误的也不一定是其同伴。无论如何,训斥同伴,这实在是一个很坏的习惯,既影响了团队的关系、同伴的心情,  相似文献   

16.
李克军 《钓鱼》2007,(5S):16-17
不知钓友们留意没有,在我们钓鱼人中间,真正的竞技高手同时也都是野钓高手,而真正的野钓高手在加入到竞技钓的行列后也是进步神速,战绩斐然。那么,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必然联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有!  相似文献   

17.
接底     
高占交 《收藏界》2013,(1):123-125
“接底”是古陶瓷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法。造假高手将名窑名瓷或官窑的瓶、碗、盘底经过重新粘接,上釉烧制,一件官窑重器瓷底的残片,经浴火重生,破烂的瓷底摇身一变身价万金。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数控窑炉的诞生,使得“接底”技术成为造假高手的举手之劳。本文所讲的故事,意在希望收藏陶瓷的朋友对接底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如果要问20世纪40年代 的网坛最流行的打法是 什么,答案会是:发球上网。如果将同样的问题换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 90年代,答案依然会是:发球上网。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卓有成就的也都是一些蜚声网坛的发球上网高手。每当我们回忆起他们所创造的那些令人神往的岁月,眼前总会浮现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克莱默、拉佛尔、博格、康纳斯、麦肯罗、埃德博格、贝克尔、桑普拉斯……然而,网球技术发展到今天,风靡世界的已不再是赏心说目的发球上网,而是日趋成熟的接发球技术和底线进攻。对于以老牌的西班牙球员和…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棋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推广州杨官璘、哈尔滨王嘉良和武汉李义庭。杨王在第一届全国大赛中即分别获得了冠亚军,李义庭虽然只取得了第四名,但仍不失为南方棋坛一位高手。并在1958年登上了全国冠军的宝座。  相似文献   

20.
吴新宇 《围棋天地》2014,(22):78-80
前不久和朋友下指导棋,发现不少爱好者容易犯的错误,我们简单来看一下。 图一 这是让四子对局。对于白1、3小尖,执黑的棋友害怕高手,就都老实地应了。虽然角上彻底没有毛病了,不过已经被白棋便宜了很多。即使面对高手,大家也不用如此害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