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相似文献   

2.
汉语学界对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分类存在争议。运用自由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探讨了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结果表明,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空间有2个维度:(1)认知/情意;(2)积极/消极。汉语心理动词被分成5类:(1)认知心理动词;(2)积极情绪心理动词;(3)消极情绪心理动词;(4)积极意愿心理动词;(5)消极意愿心理动词。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构字和汉语的构词遵循了一条共同的规则:"据义构形".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当一个文字或词汇单位变得无理据时(假借化或表音化),汉语社会就倾向于在未知的成分(无理据的表音符号)上加注一个已知成分(字的意符或表义类的语素),借助于已知来解释未知.汉语外来词的写词法与构词法所呈现的高度同构性告诉我们,汉字和汉语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应该站在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中研究汉语.  相似文献   

4.
从语境对语言所产生的作用看,语境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的不同。显性语境的作用是:(1)直接传递信息;(2)引导人们准确理解语义;(3)检验话语的合格性;(4)及时反馈信息;(5)随时调节语境气氛。隐性语境的作用是;(1)间接地表现言外之义;(2)影响交际对语言的选择和调节;(3)影响语言形式的特点:(4)影响语言的风格;(5)影响语言的交际效果。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显性语境可以把握隐性语境义,依据隐性语境义可以了解显性语境义。  相似文献   

5.
孟茹 《现代语文》2013,(4):13-16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该观点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在一类汉语特殊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当两个词根中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成为复合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被忽略时,这一联合式复合词就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义的保留与舍弃很好地反映了凸显的观点。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概括性地总结出三种成因: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一些常见成语的误释主要有三种:一、忽略成语的历史演变,如臭味相投、夫唱妇随、一丝不挂和沾花惹草等;二、误释成语的语素义,如独当一面、结发夫妻和肩摩毂击等;三、漏释成语的词素义,如抱薪救火、深宅大院等。《现代汉语词典》应对这些解释加以修正,以免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词汇教学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字词关系的梳理和词汇学理论的应用。具体说就是分清字形义和词义的关系;掌握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正确运用义位义素理论指导古汉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8.
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出现在主语位置是一条语言共性,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唯一论元可以做宾语,且主语为其领有者,句式表达意外义。这是由于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其实就是动补结构中表状态变化的补语成分,因而汉语的非宾格句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借鉴及物性理论并立足于构式视角探讨这一句式的生成机制,认为汉语的非宾格句是一种事态句,是通过逆及物化操作而产生的句法后果。其句式义可概括为:某物(宾语)自发性的变化对其领有者(主语)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认知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是否与其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相同将汉语歇后语分成本义歇后语和非本义(别义)歇后语两类,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得出(1)歇后语是图形,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前一部分为背景,后一部分为图形,呈现“背景——连接环节——图形”(背景先于图形)这样一种焦点靠后的认知结构;(2)歇后语虽然句法结构特殊,但仍然符合汉语语法的总体认知特征,即:遵循“参照物”到“目的物”原则。这一讨论对于歇后语的准确翻译、正确理解和使用乃至引发对歇后语的多角度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需要,依据汉字学“元点理论”,梳理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学经典成果,考察常用汉字的生成表意全程,发现:汉字表意是基于词义理解、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据义表意”,“以意表词”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意向义迁”、构意居间关联象(字形)和义(义核)、行文条例对应着思维认知规律、会意字与意音字由自语素物化而来的字素拼合而成并通过字素连读表达构意。这些发现,揭举了汉族生活经验和汉语行文条例对汉字研究和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有望推进科学汉字观的建立、促进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文字学研究及其成果在中文教学领域“求得对立的统一”,利于促成当下通过“形”“义”开展的汉字教学,因为“意”的补足而实现“形音义象融合”并有效提升字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缀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其中增义是指词缀的表达性功能,包括指小、增量、轻蔑(贬抑、厌恶)、喜爱(亲昵)、表敬、非正式化(口语化)等多个方面。皖北方言的"子"尾具有前四种功能,其增义功能包括"指小"、"表轻蔑、贬抑"、"表亲昵、喜爱"、"非正式化(口语化)"4个方面。而"衍音"、"形象化"、"拟人"、"拟物"等都不是皖北方言"子"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第五部分是短文写作,,勾总分的15%.它是最大的主观题部分,因此,灵活性较大,改办的伸缩性也大.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半小时内,写出一篇100-120个词的短义.其写作要求.各试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有万种写作形式:(1)给出段首句或段尾句要求续写或补写完南:(2)给出题目及内容提纳(英语或汉语)要求写吸短又:门)给出特定情景及文键词要求写成短义:问台图作文门下给出文键词和短语);(5)给出简明同表.要求持留下内容写戍短义。存这部分主观题中.学生掌握好一定的写作技巧.叮提高得什囚为向时差1分或05…  相似文献   

13.
刘超 《教学随笔》2011,(3):42-48,40
一、积累和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短文,回答(1)-(4)题。 汉语: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家园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它蕴涵着民族独特性格的精魂。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负载和传cheng( )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zhu( )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心理结构,学习汉语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过程,是提升人精神的过程。汉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P倒P"和"P倒不(没)P"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中的肯定式“P倒P”和否定式“P倒不(没)P”除了都可以选择中性谓词之外,它们在选择期望义谓词和非期望义谓词方面具有互补性:前倾向选择期望义谓词,后倾向选择非期望义谓词。本认为这两种格式有着共同的语用意义,它们一般用来权且认同或认定某种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是人们所期望的或是不违背期望的。这种语用意义决定了“P倒P”和“P倒不(没)P”选择谓词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离合词的特点是:被分离的前后两个语素之间大多数是一种支配关系(“离合词”的分离运用)。造成词离舍运用的原因是汉语自身特点,语言的类推作用以及语言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标准设立的方法探讨了商务汉语考试(BCT)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之间的等级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商务汉语考试(BCT)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对应关系,商务汉语考试(BCT)涵盖了《框架》中从A2到C1这样一个标准等级序列;这种等级序列的分距之间在商务汉语考试(BCT)中表现得非常和谐,体现了商务汉语考试(BCT)作为跨度考试的特点;文章最后总结了BCT与CEFR之间的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认知语法参照点结构理论研究汉语“的”字结构(即:“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结构),分析并发现了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结构,作为该结构中唯一不变的成分,“的”字的模式义是凸显参照点关系。这一抽象的模式义在动词“的”字结构和形容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名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所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的”字在汉语“的”字结构中的典型义。  相似文献   

18.
1.0词的非理性色彩1.1词的非理性色彩,指的是词的感性意义(emotionalmeaning)。通常称为“色彩”、“附属色彩”、“表达色彩”、“附属义”、“附加义”、“非理性意义”等。关于词的这部分意义,符淮青(1985)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附属义’的‘义’同‘概念义’(即词的理性意义。引者注)的‘义’意思不同.概念义的‘义’是:①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有千差万别的内容;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附属义的‘义’:①反映的不是词标志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的105名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课堂内交际意愿量表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调查了这些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和汉语焦虑。调查发现: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初中生的汉语交际意愿较高,汉语焦虑处于中等水平;一些个体因素(如:性别、民族和年级)在汉语交际意愿、汉语焦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初中生的汉语交际意愿与汉语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交际恐惧对汉语交际意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