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是新华社首次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新媒体报道,新华社在大型视频直播技术支撑和多媒体中心全新业务平台技术保驾两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巨大跨越。  相似文献   

2.
<正>重大新闻事件、重要会议的技术保障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新华社通讯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技术保障工作出现了一些亮点和新变化,特别是城域光传输网络的更新和扩容,搭建起了总社和“两会”报道现场高速的多业务网络传输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2,(5):54-55
2012年5月9日上午,备受瞩目的中国"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正式开钻。在参与此次报道的众多媒体中,新华社成为唯一一家将现场视频信号实时传送回陆地演播室的新闻媒体,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4.
2009年新华社在海外成功实现了G20匹兹堡金融峰会、国庆60周年海外华人庆典和“国际儿童日”环球直播等重大活动的海外视频直播报道,这是新华社实施战略转型以来,海外电视报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突破,是对海外视频采集和直播技术能力的实战检验。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6,(5):41
春运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尝试打通春运新媒体、全媒体报道,以直播报道为主体,移动优先、全息化展现,加强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全景看春运:直播回家路新华社客户端开设"直播回家路"新闻报道流。通过连接车站和旅客,连接新媒体和用户,连接记者和受众,既碎片化呈现实时资讯,又通过大数据给用户全景式了解。  相似文献   

6.
常力轩  梁笑然  张天 《今传媒》2020,28(1):76-79
本文通过FCI指数和LIWC文本分析,来对比中美两国代表性主流媒体在Fcaebook平台上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各自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探索主流媒体针对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的影响力提升途径。研究发现,新华社相关报道在影响力传播广度上较美联社具有不显著优势;在影响力传播深度方面,新华社和美联社各具优势,美联社较新华社受众情绪引导效果显著,新华社较美联社更能吸引意见领袖关注。研究建议,中美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的国际争端报道中要秉持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用心做好新闻,改革报道语态,真正融入社交媒体的交流语境。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2004年"两会"报道,全面贯彻落实新华社党组提出的三项要求:把这次两会报道作为新华社整合三种形式报道的实战演练;努力寻找两会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学会用新办法在"老油田里找油",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突出群众关心的问题,更多地反映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着力增强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报道创新力度大,各方反响好.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线,这是新华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迈出的新的可喜一步。"新华社发布"整合了新华社旗下各社办报刊、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新华视点、中国网事等提供的信息可通过LBS智能推荐,供用户选择。"新华社发布"的目标是"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负责人说,人们所看到的"新华社发布"只是"冰山一角",在它下面,还有更为广大的平台。"新华社发布"不仅是客户端记者(以下简称‘记’):"新华社发布"在设计理念上是作为产品级还是平台级来进行开发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负责人(以下简称‘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环境传播的角度,借鉴西方框架理论的观点,对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新华社,有关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中观的议题层次对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提炼出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六大框架;然后,文章又从微观的文本层次对这六大框架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包分析,概括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具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主流媒体对环境问题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参与了外交表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逐步涉足视频新闻制作领域,使得新闻视频节目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本文通过对传媒业演播室报道方式的分析,结合新华社演播室的技术实现,对大屏幕展示系统、触控点屏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进行了重点研究,探讨了直播业务流程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读者反馈意见说,多年两会的热点报道新华社做得很到位、很深入,特别是关系民生的热点、焦点,新华社都做了比较全面详实的报道,新华社的自采视频,做到文字、图片、音视频联动报道.如3月8日新华社播发的<濮存昕建言监察部:公款烟草消费很严重应明文禁止>;3月9日播发的<代表委员"会诊"房地产领域"腐败综合征"><央行高层:利率还有调整空间二套房贷政策未放松>均采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的联动报道.  相似文献   

1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近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在今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新华社党组正式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就国内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落实新华社党组的要求,近年来,新华社在两会报道、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受众需求调查和媒体用户调查。2007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两会的关注点与信息需求,为两会报道更好地把握需求、服务百姓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07,(10):12-13
<正>我国首次用手机报全面报道党代会【10月15日新华网】"十七大手机报"14日在北京首发。这是专门报道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份手机报,预计每期发行量将达2千万份。"十七大手机报"由新华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合作推出,将充分发挥新华社权威、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资源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强大的市场、技术优势,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14.
国际奥委会2006年10月正式授权新华社为第29届奥运会东道主通讯社,并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服务队。这是国际奥委会在近几届奥运会中首次将东道主通讯社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服务队两项重要工作同时授予一家通讯社。这对于新华社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社领导关于奥运报道的总体要求,技术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奥运报道各项需求,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建设奥运移动报道系统,升级改造总社相关技术系统。借奥运契机,全面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在奥运会的“第二战巧”——全球媒体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十六大报道,不仅起到了龙头压阵作用,而且是全方位出击,从不同层面上扩大了新华社的影响,始终把引导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不少新鲜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2008奥运会的转播上,央视国际、新华社等媒体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多终端的媒体平台,为中国及全世界的读者、观众、网民奉献了全面、迅速、准确、权威的奥运赛事网络直播、点播节目;互联网、手机和电视等传播平台有机结合.成为相互的延展平台,实现北京奥运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了浙江临海市(隶属于台州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元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校舍陷入困境的现象.报道播发后,<人民日报>和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等60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与临海百姓大声叫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新华社"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让临海不好的影响扩大;并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台州日报>刊登的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而不是自己记者采写的报道.但即便如此,<台州日报>还是大受指责了.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报道的框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论文聚焦新华社对1996、2000、2004和2008前后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报道.以每次选举结果公布为基准点,选举前后10天以后的新华社报道为分析样本,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华社报道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四次选举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以及海内外华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是我国对台政策"文攻武卫"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媒体"一直是传媒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从最开始,新华社记者一边写稿一边拍照一边出镜的"草根"全媒体,到十八大上,网媒记者头戴高清视频设备,一手持相机,一手发微博,蹲下打开笔记本就发稿的"现代"全媒体;从过去只能在《湖北日报》上看文字图片,到现在拿起手机扫二维码看视频;从以前大段时间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如今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获取资讯,分享互动。技术手段的发展,让全媒体报道手段日趋多样、报道内容日益多元、媒体界限愈发模糊。传统的报纸、电视和电台属性,在网络媒体形态下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14,(11):19-19
<正>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跳跃于用户掌上的新闻和资讯,将迎来全新的体验。这也是新华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新主流、新体验":"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是新华社手机端全球信息总汇唯一品牌,新华社3000多名记者,足迹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刻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为用户播报全世界的信息。"新华系、等你来订":新华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