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中学体育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角色的专业化发生很大变化。认为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塑造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平等中的首席”、体育教学的研究者等几个专业化角色。最后提出以完善教师制度促进体育教师角色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笔者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取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内化,才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做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从反思型教师的内涵以及如何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中成长为反思型的体育教师的角度,论述了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的途径和方法,以满足新体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自主作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其不同的内涵诠释。对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内涵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认为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应该由传统的"并列式静止模式"变为"三角架式互动模式",而新课程改革所凸显的教师的课程权力是体育教师专业自主的本质性权力。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环境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的现成的校本课程经验很少,必须不断主动探索、经常反思总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也对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者提出了要求。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实现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这是我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最深切的感受。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已经逐渐进入课堂教学的层面,预期的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差距,给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当中带来的困惑已在所难免,不管是欣然接受还是痛苦无奈,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必须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那么,身处变革之中的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回应?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应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专业发展?怎样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先进教育理念,尽快为自己填满“智囊”…  相似文献   

7.
张旭 《灌篮》2021,(3):137-137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养成。在“同课异构”背景下中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有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自信,加强自我效能、提高教师自信,加强自我效能和课后积极反思,注重多重评价等方式途径。  相似文献   

8.
专业化: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必须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制度性转轨,并进而建立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还可以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促生新的增长点并进而带来整个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笔者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取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我国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师的在职专业化是当今体育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采用综合方法就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研究,着重探讨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专业化“三段式”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特点,从“问题”、“操作”、“发展”的角度对三段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了初步阐释,以更快地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张宇  张春龙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36-136,138
随着当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所面临的挑战多样化,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始终不间断的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及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老师转变角色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成为了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也更为重要地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师改变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在课程实施中,既要妥善管理实施的“步伐”,处理好体育教师渐进性改变和根本性改变的关系,又要从专业、资源、制度和文化入手为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引领其改变的方向。大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申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回报和学术上的收获;在科研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知,克服职业倦怠。他们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应努力追求以学问为乐趣的境界,以学术为志业,以做学问为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为调查对象,从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所在学校受培训的情况、教师对MOOC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学校开设项目有限,限制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难以获得高等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等问题。建议以MOOC平台作为一个突击点,打造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平台、树立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MOOC培训课程、注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等,为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认为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要转变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社会型"、"社区型"体育教师等。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影响了冬季冰上体育课程的开展,凸显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现实中体育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缺乏课程理论和操作技能,教师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遮蔽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课程开发明显滞后。采用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等方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从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加强与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加强教师培训、发展课程开发能力、建立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制与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是世界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厚基础。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符合专业人员的本质特征和其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奠定了专业认同基础,国家法律和部委规章制度提供了间接性和直接性的政策法规基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教师专业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确立了指导框架基础;主要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夯实了国际经验基础。因此,中国应基于上述基础积极推进专业标准制订,具体路径包括:确立专业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组建专业标准制订的主体,确定专业标准制订的程序,构建专业标准框架的内容,推进专业标准的更新与完善,落实专业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巢湖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健身运动及竞技体育的基础。通过对巢湖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男、女教师比例、年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场地器材情况、授课内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指出:巢湖市中学体育中还存在着女教师比例较小;学历和职称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场地器材缺乏;授课内容体系还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体育课虽然比较正常,但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理想等问题。由此提出若干条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力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从幼儿园体育师资力量和幼儿园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幼儿园体育教育课程开展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与思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主要集中在操类;体育活动时间不足,未达到国家规定;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同时教师专业度较弱和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培训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